子公司的取得方式有三种,其中第一种最简单
子公司的取得方式及特点
1、新设立
2、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方式取得
3、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方式取得
那么,这三种方式有什么区别呢?
新设立,非常简单,不用解释;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最大不同点:
第一、这两种取得方式,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方法不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是按照持股比例,乘以被合并方的净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果被合并方是合并报表的,要乘以被合并方合并报表中的净资产。
而非同一控制下,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按照投资方支付的合并成本计量。
第二、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编制合并报表时,要对期初数进行追溯调整,将被合并方视同一直在新的合并方的控制之下。
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编制合并报表时,则不需要对期初数进行追溯调整。这是二者之间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
合并抵销分录讲解
这一节课,我们通过新设立这种方式取得子公司时的合并报表编制来讲解合并抵销分录的编制原理,只要把合并抵销分录的原理搞清楚了,另外两种取得方式的合并就非常简单了。
举例:仍然沿用第七节的例题
年1月大海公司出资万元,长江公司出资万元,共同成立小河公司。小河公司注册资本为万元,大海公司和长江公司持股比例分别为70%和30%,长江公司对小河公司具有重大影响。年12月31日,小河公司实现净利润30万元,按净利润的10%计提盈余公积,分配股利10万元。
小河公司有一套价值50万元的房产,年4月份开始对外出租。该套房产原值50万元,已计提累计折旧5万元,评估价值85万元。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小河公司的所得税税率为25%。
年度,小河公司净利润万元,按照10%比例计提盈余公积,分配股利30万元。
合并报表包括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表的编制。
我们先讲解合并资产负债表和合并利润表的编制。
合并报表最主要的就是编制抵销分录,抵销分录分为三大步:
第一步:权益法调整
第二步:抵销子公司的权益
第三步:抵销关联交易和往来
01合并抵销分录
大海公司个别报表的账务处理:
1、年1月,大海公司出资万元成立小河公司:
借:长投-小河公司(投资成本)
贷:银行存款
2、年12月31日,小河公司宣布分配股利时,大海公司的账务处理:
借:应收股利7
贷:投资收益7
小河公司年12月31日的所有者权益:(单位:万元)
大海公司享有小河公司净资产的份额:*70%=万元
第一步:权益法调整
借:长投-小河公司21
贷:投资收益21
抵销大海公司个别报表层面分回的股利
借:投资收益7
贷:长投-小河公司7
经过权益法调整后,长投的账面价值:
+21-7=万元
第二步:抵销小河公司的净资产
借:实收资本
借:盈余公积3
借:期末未分配利润17
贷:长投-乙公司
贷:少数股东权益
第三步:抵销大海公司对小河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及子公司的利润分配项目,这一步是比较难理解的一步。
由于小河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项目都并入了大海公司的报表里。因此,大海公司对小河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以及小河公司个别报表层面计提的盈余公积、分配的股利、以及小河公司的期末未分配利润都应该抵销掉。
因此:
借:投资收益21
借:少数股东损益9
贷:提取盈余公积3
贷:向股东分配利润10
贷:期末未分配利润17
站在集团层面,大海公司不应该对小河公司确认投资收益,小河公司个别报表层面计提的盈余公积、分配的股利以及未分配利润都应该抵消掉。
通过上面这个抵销分录,就把大海公司对小河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以及小河公司计提的盈余公积、分配的股利和形成的未分配利润都抵销掉了。
而属于少数股东应享有的损益和权益,则体现在合并报表的少数股东损益9万元,以及少数股东权益万元。
02验证
我们验证一下,少数股东损益和少数股东权益的金额是否正确。
小河公司成立时,长江公司出资万元的会计分录:
借:长投-小河公司
贷:银行存款
年12月31日,长江公司按照权益法确认对小河公司的损益:
借:长投-小河公司9
贷:投资收益9
小河公司分配股利时,长江公司的分录:
借:应收股利3
贷:长投-小河公司3
年12月31日,长江公司长投的账面价值为万元,长江公司确认的投资收益为9万元,与大海公司合并报表里的的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分别一致。
说明,合并报表里确认的少数股东权益和少数股东损益是正确的。当然,在实际中,大海公司的财务人员不可能知道长江公司的这些财务信息,不能采用这种方法来验证。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l/14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