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赛教授与ldquo神外rd



古老又崭新的学科

传说三国时期,名医华佗曾给曹操做脑部手术,来治疗其严重的头痛病。年,中国的考古学家在山东省大汶口土著人遗址挖掘中,发现了在遗骸颅骨上钻有边缘锐利的洞,据推算,距今大约年。由此看来,神经外科手术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卷中,早已留下了痕迹。

由于社会环境的严酷和经济、科学发展的缓慢,上世纪30年代前,我国的神经外科几乎是一片空白,随着栗宗华、张同和、关颂韬和赵以成等我国早期神经外科的先驱开始进行神经外科领域的工作,神经外科研究才初现端倪。然而,由于抗日战争的爆发,战乱、医院的搬迁等原因严重地影响了我国早期神经外科的发展。

年,新中国的诞生给我国神经外科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医院率先创立神经外科,同年在中央卫生部的组织下,在天津举办了全国第一届神经外科培训班。年,神经外科在天津正式成立基地,天津医科大学正式成立神外科室。

张赛,这个神经外科的寻梦人,从羲皇故里来到了渤海之滨,投入到这项古老而又崭新的学科中。

挑战生命的禁区

随着中国人口不断老龄化,因动脉硬化等引起的脑神经外科发病率日益增多,脑血管病已和心血管病、癌症一起并称为现代人的“三大死亡杀手”。危险、复杂、尖端,赋予了神经外科难以企及的高度,更为它覆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年,张赛来医院工作之前,就已经是全国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而医院刚刚经历了“非典”袭击,各项工作百废待兴。无论是医疗水平还是工资待遇,都无法和他原来所在单位医院相比,而张赛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医院工作,更特别的是,他是以49岁的“高龄”特招入伍。

穿上戎装,意味着更多的奉献和更多的约束,已功成名就的张赛为何在49岁选择入伍?这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

为引进人才,武警医学院原院长医院领导多次到张赛家中,李玉明院长向他介绍说:“武警官兵在完成执勤、处突、维稳和反恐等任务中,颅脑创伤是发生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占18%~20%,死亡率高达30%~50%,武警部队颅脑创伤急救水平亟待提高。”听着李院长的话,张赛感到一种责任,他决定要为提高武警部队脑外伤救治水平做些什么。当谈到他个人待遇时,张赛对李院长说:“我只要求给我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其他我没有任何特殊要求。”

年8月,医院仅一年时间,医院成功举办了武警部队首届神经外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惊讶地发现,一年前那个只有30张病床、设备和技术落后的科室不见了,一个拥有张病床,配备了国内最先进的CT、3.0Tela场强核磁、层流净化等一流设施的脑系科中心呈现在大家面前。更让大家惊叹还是张赛独创的一整套科学、规范的脑系科危重症和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系统化治疗流程,这套程序被全国神经外科学界普遍采纳,并被王忠诚院士誉为我国颅脑创伤和亚低温治疗的教材和培训基地。

颅脑创伤病人的抢救关键在一个“快”字。在这里,病人入院做到了尽快检查,根据需要尽快手术,之后尽快进行现代化亚低温治疗,同时密切监测颅内压,这几大环节密切衔接,有时甚至同时进行。通过一系列救治程序的改良和理念的创新,张赛使危重颅脑创伤病人的死亡率从原来的35%~50%降至24%左右,生存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医院颅脑外伤救治水平一跃跻身国际前列。

与死神争夺灵魂

“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不应单纯地分为内、外科,它是一个包括药物、介入、手术和康复在内的系统化综合治疗过程,应引入现代化卒中单元治疗的概念。”这是张赛在脑血管疾病领域方面的又一理念创新。

对脑血栓、脑梗塞等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张赛为了争取抢救时间,在为病人动脉溶栓的同时进行核磁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根据发现病灶进行血管内支架治疗或及时行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切除手术等。这样医院怕麻烦只行静脉溶栓缓解症状,而未造影检查寻找病根的弊端,在解除症状的同时又以最快速度搜索病灶,从而实现标本兼治。对脑溢血、脑外伤等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张赛认为一旦检查确诊,应根据出血量多少,判断是否立即需要手术,然后待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后立即进行各种检查,寻找病灶,再确定进一步治疗方案。对所有脑血管病人的治疗过程,是内、外科医生共同努力的过程,而绝不只是内科或外科医生单打独斗所能完成的。

张赛在脑肿瘤等手术上应用微创的现代化治疗理念是另一大特色。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他率先在天津地区对脑积水病人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时联合采用脑室镜和腹腔镜等现代高科技微创手段,使该类手术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完成第四脑室—桥小脑角—脑干区这一被医学界视为手术“禁区”的肿瘤全切手术。

打造生命“温室”

大脑——这一医学界最神秘的领域,目前还有多少秘密尚未开启?它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包括国际医学界还都不清楚,目前没有一种仪器能模仿人的思维,也没有一种可靠的药物能让神经生长和恢复??能否运用技术的手段,为大脑的自我修复创造一个尽量良好的环境?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无数次的实验,张赛终于成功为患者打造了一座生命的“温室”——亚低温治疗,也就是这项成果,为他赢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荣誉。

所谓低温疗法,就是把人体的温度降下来,而本文提到的亚低温就是轻度低温(32℃~35℃)和中度低温(28℃~32℃)的通称,即我们所提到的亚低温就是把人体的温度安全降低到32℃~35℃这个范围。

低温脑保护历史悠久,从古埃及时代开始,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它真正科学、系统地应用于临床,起始于20世纪初在心、肺、脑手术中用作脑保护治疗。但因为低温治疗不当,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因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限制。

20世纪80年代后期,人们发现轻度低温或中度低温具有深度低温的作用,其不良反应小。从此,人们再度对低温治疗产生浓厚兴趣,动物实验及临床报告也相继出现,均提示亚低温治疗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亚低温治疗的机理是,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改变遗传信息的传递,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恢复,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减轻缺血性神经元损伤;调节损伤后钙钠蛋白激酶Ⅱ和蛋白激酶的活性,促进缺血再灌注后期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神经元凋亡;抑制脑损伤缺血缺氧后的炎性反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欧美,日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等的临床研究,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中国颅脑创伤救治领域有“双子星座——南基尧、北张赛”之说,江基尧将亚低温治疗颅脑创伤理念引入中国,而张赛则将这一治疗手段应用到极致。

脑子受伤后,必定有些血管、神经是不通的,造成该区域供氧和能量不足。而亚低温治疗是通过低温降低人脑的新陈代谢,维持颅内正常的能量代谢,让病人达到供需平衡,让颅脑能在稳定的环境中自我修复。

用张赛的话说:“亚低温监护室就是温室,病人的大脑就是花朵,花的生长要靠它自身的生命力,而我们就相当于种花的花工,要保持大棚里一定的温度,肥料要跟上,适当地给一点光和水,最大程度地做到这些。神经也是一样,伤了以后,让颅内的环境尽量稳定。脑子肿了,压力高了,我们就想办法让它别肿、让血压别上去。脑子里温度在正常范围,让供血供氧再跟上去,剩下来就自己去长了。再著名的专家,其实每天做的就是这些东西,可是就这点东西,在国内没有人像我们做得这么好。医院把病人脑子里的东西引不出来,可能都照了CT、核磁共振,但脑子压力高不高,局部里缺不缺血,氧缺不缺,医院没人能测,我这里能测。”

张赛于年在国内率先建立了亚低温治疗中心,医院脑系科中心创建了我国最大最先进的亚低温治疗中心,跻身于世界最先进水平的行列,目前已经对数百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进行了亚低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应用同一标准方法进行如此多的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例研究,比美国11个研究中心病例数之和还多,其病例数属世界之最。

年研究结果表明:亚低温治疗组的死亡率(26.7%)明显低于常温对照组的死亡率(37.4%),比欧美,日本同类研究的死亡率(27.0%)低0.3个百分点;恢复良好率(39.2%),比常温对照组(18.9%)明显提高,而且并发症的发生率(52.0%)明显少于欧美,日本同类研究的并发症。

通过大宗病例的临床研究,张赛在国际上明确提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的适应症,32℃~35℃的最佳温度窗和伤后越早越好,但24小时内均有效的时间窗,为有效降低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开辟了有效途径,为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病人这一疗法在国内外现代化、正规化推广普及奠定了坚实基础。

他的成绩产生了世界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日本滕田保健大学等国际著名学府以及国际神经创伤学术大会和全日本亚低温脑保护大会,纷纷邀请他讲学、作报告。

背后的力量

技术上的突破也会带来相应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

有这样一组数字,它们比文字更有说服力:年,科室人员不足20人,病床只有30张,护士只有12位,科室一年创造的效益只有万。如今,科室人员近人,病床张。现如今一周的手术量就相当于年一年的手术量。曾经只有3名博士的科室,现在有33名博士,8名博士后,多名硕士。9年科室创造效益3.2亿,年4亿,年为5亿。

“给生命的奇迹创造更多的可能,不放弃任何生命的可能。”张赛如是说。

审视自己为之奋斗的颅脑创伤急救医学事业,张赛感到医院脑系科在院内的急救速度和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差距在于入院前的急救治疗远远不够。为此,张赛多年来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建立一套包括直升飞机在内的急救体系。现在随着医院新的综合大楼的开始建设,这个梦想在不远的未来将变成现实。

人物档案

张赛

张赛,少将,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武警后勤学院医院副院长,医院院长,武警部队脑研所所长,天津市神经创伤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神经外科学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十三五”重大专项科研课题首席科学家,《中华神经外科》等十余种杂志编委。医院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武警部队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武警部队专业技术第一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在近30年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张赛在颅脑和脊髓外伤、脑和脊髓肿瘤、脑血管病、脑脓肿、脑囊虫病等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特别是在重型颅脑创伤病人现代化救治体系程序及神经创伤ICU的设计和建立,重型颅脑创伤后急性期脑氧代谢、脑血流、脑组织间液微透析、肺损害及低氧血症、心脏损害及血流动力学等检测和处理,亚低温治疗和大剂量巴比妥昏迷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创伤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经验颇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主持中-瑞国际合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和武警部队重点课题30余项,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武警部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等科技进步奖28项,发表学术论文余篇。

由于在神经外科领域的杰出贡献,他曾荣获中国医师奖、王忠诚中国神经外科成就奖,“天津市卫生系统优秀技术人才”称号,进入天津市医学专家库,并被美国名人传记收录为20世纪杰出神经外科学专家,还获得17届中国医师“赛克勒”年度奖,之后被英国剑桥IBC授予“十一世纪杰出神经外科学家”称号。

本文节选自《人物》Figure;版权归人物杂志,分享仅做学习交流。会议信息和学习班的发布、咨询、报名,参与编译及审稿投稿,品牌合作,请找“神外助理”!加好友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l/10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