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肺泡蛋白沉积症一
辽宁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53196.html
《儿童呼吸在线》主编申昆玲教授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医院过敏反应科(许巍);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医院呼吸科,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申昆玲)
通信作者:申昆玲
肺泡蛋白沉积症是一种儿科罕见病,因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脂质蛋白物质为而造成的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经肺高分辨CT和病理检查不难做出诊断。在全肺灌洗基础上,结合疾病分型给予相应治疗可有效改善病情。现将对儿童肺泡蛋白沉积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等方面内容进行综述。
肺泡蛋白沉积症(PAP)是一种儿科少见病,以肺泡腔内充满大量过碘酸雪夫(PAS)反应阳性的蛋白物质为主要病理特征。患者因肺泡内过量聚集蛋白物质而造成肺通气和换气功能异常,出现呼吸困难。现将对儿童PAP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
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和代谢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肺泡内表面的气水界面,主要功能在于降低气水界面表面张力,防止肺泡萎陷。发挥这一作用的主要是脂质成分,它约占表面活性物质成分的90%,其余10%为蛋白质类。这些肺泡表面活性脂质和蛋白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产生、储存并分泌入肺泡内,由Ⅱ型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吸收,并经板层小体来循环。肺泡Ⅱ型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均参与这一循环过程。
肺泡表面活性蛋白(SP)共有4种,分别是2种水溶性蛋白质SP-A、SP-D,2种疏水蛋白SP-B、SP-C。SP-A和SP-B与游离钙连接,构成管状鞘磷脂(表面活性物质形成过程的过度结构)的骨架。疏水蛋白SP-B和SP-C的主要功能在于催化磷脂进入肺泡气水界面,为磷脂层提供分子构架,并维持管状鞘磷脂的稳定(SP-B与SP-A联合作用)。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由肺泡上皮细胞产生,是一种相对分子质量为23000的生长因子,在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增殖和分化方面起重要促进作用。其通过与肺泡巨噬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促进肺泡巨噬细胞的最终分化,刺激其对表面活性物质的降解、病原的识别和吞噬、细菌杀灭等功能,维持表面活性物质的代谢稳态。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自1958年Rosen等首次对PAP进行总结报道以来,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实验研究,认识到PAP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代谢异常的一种疾病。基于目前对PAP发病机制的认识,可大致将该病分为先天性、继发性和特发性3种。
2.1 先天性PAP 组织病理学表现与年长儿和成年人病例相似。大部分先天性PA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常因SP-B基因纯合子结构移位突变(121ins2)导致不稳定SP-BmRNA出现,引起SP-B水平下降,并继发SP-C加工过程的异常,出现SP-C增高。SP-B缺乏会造成板层小体和管状鞘磷脂生成的减少以及肺泡腔内蛋白物质的沉积,从而引起发病。SP-C和SP-D的基因变异也可引起PAP,导致新生儿呼吸窘迫,但是这2种情况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与先天性SP-B缺乏不同,并未出现因SP-B缺乏导致的SP-C异常增多。
另外,一部分先天性PAP患儿并不存在上述缺陷,而是编码GM-CSF特异性受体βc链的基因缺陷。GM-CSF的受体包括2部分:α链(绑定单位)和β链[信号转导单位,它同时也是白细胞介素(IL)-3和IL-5受体的组成部分],该受体存在于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细胞表面,也存在于一些造血细胞表面。编码GM-CSF/IL-3/IL-5受体β链的基因异常(CSF2RB,CD131)会导致PAP发病,且在体外实验中,先天性PAP患者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与GM-CSF和IL-3的绑定,以及细胞对这些因子的反应减弱。编码α链的基因异常(CSF2RA,CD116)也会导致PAP的发生。
2.2 继发性PAP个体暴露在能够使肺泡巨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受损的条件下,引起表面活性物质清除功能异常即可产生PAP,称继发性PAP。可引起PAP的相关疾病,如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急性硅肺病和其他吸入综合征、免疫缺陷病、恶性肿瘤、造血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
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作为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存在“y+L氨基酸转移因子1”基因突变,造成质膜转运氨基二羧酸能力缺陷,引起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转运障碍,并出现多系统表现。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超微结构检查可见磷脂代谢异常的产物,即板层结构、致密体,与PAP患者检查所见相同。赖氨酸尿性蛋白耐受不良也可存在GM-CSF受体βc链的基因表达异常,导致PAP发生。
急性硅肺病,与短期内大量接触高浓度的可吸入游离硅有关,最早是在19世纪30年代发现的一种少见矽肺,为强调其在组织学上与PAP的相似,后来被称为“急性硅-蛋白沉着症”。其他吸入性物质如水泥尘、纤维素纤维、铝尘、二氧化钛等,均被证实与PAP的发生有关。最近也有铟锡氧化物加工厂工人罹患PAP的病例报道。
一些潜在的免疫缺陷病,如胸腺淋巴组织发育不良、重症联合免疫缺陷、选择性IgA缺乏,或实质脏器移植后的类似医源性免疫抑制状态下,无功能的T、B淋巴细胞可能会直接干扰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调节的表面活性物质代谢稳态,从而出现PAP。
PAP还与潜在的恶性病有关,特别是造血系统恶性病。最常见的是继发于髓系白血病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这二者中,肺泡巨噬细胞可能衍生自其自身的恶性克隆,或造血系统的异常造成其功能的特异性缺陷,使清除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受损。也有证据证明在髓系白血病患者中有GM-CSF信号转导的缺陷如βc表达的缺失,造成肺泡巨噬细胞对GM-CSF无反应,从而影响表面活性物质正常代谢引起PAP的发生。上述缺陷在造血功能成功重建后可被纠正,同时还有研究发现对GM-CSF无反应的异常白血病细胞替代正常肺泡巨噬细胞也可引起PAP的发生,更加突出了造血系统异常在继发性PAP病因中的重要作用。
2.3 特发性PAP 特发性PAP为最常见类型,约占PAP患者总数的90%,特发性PAP的发病与GM-CSF的作用密切相关。既往研究发现特发性PAP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在体外可阻断单核细胞对促细胞分裂剂的反应,后续研究中在特发性PAP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血清中发现能中和GM-CSF的自身抗体,而这种抗体是先天性和继发性PAP及其他肺疾病患者所没有的。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比正常人更易产生这种自身抗体。
这种自身抗体可竞争性地抑制内源性GM-CSF与其受体βc链结合,阻断GM-CSF的信号转导,造成一种活性GM-CSF相对缺乏的状态,引起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趋向能力、微生物杀灭能力的减低。这种抗体在全身循环系统中广泛存在,解释了进行双肺移植后病情复发的原因。肺泡巨噬细胞的最终分化和功能成熟过程中,GM-CSF具有重要作用;而对于其他组织的巨噬细胞,GM-CSF却并非必需,这解释了仅有肺部产生病变的原因。
Thomassen等还发现PAP患者BALF中GM-CSF减低,同时,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一种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它刺激B淋巴细胞的增殖和GM-CSF抗体的生成)增高。正常状态下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在黏多糖刺激下可分泌GM-CSF,而IL-10可抑制这一现象。对PAP患者的BALF给予IL-10抗体来中和IL-10后,会使GM-CSF的生成得到增加。抗GMCSF自身抗体的存在还会造成中性粒细胞抗微生物能力的受损。
3 病理改变
纤维支气管镜下,气管支气管一般无特殊异常,部分患者可有慢性感染的黏膜水肿表现。BALF外观为米汤样混浊,可呈乳白色或淡黄色,静置后管底可见与灌洗液颜色相同的泥浆样沉淀物。BALF涂片光镜下可见到大量无定形碎片,其内有巨噬细胞,过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
取肺组织活检,肉眼可见肺组织质地变硬,病变区肺组织可呈现小叶中心结节、腺泡结节及大片状改变,病变区与正常肺组织或代偿性肺气肿混合并存,切面可见白色或黄色液体渗出。光镜下,肺泡结构基本正常,其内PAS染色阳性的磷脂蛋白样物质充盈(图1、2所示为首都医科医院肺活检确诊PAP病例,病理表现与文献报道),肺泡间隔淋巴细胞浸润、水肿、成纤维细胞增生及胶原沉积形成小叶内间隔和小叶间隔增厚。电镜下可见肺泡腔中有絮状及颗粒状沉着物,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增生,胞质中可见板层小体,肺泡腔内有大量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嗜锇性和絮状物质,肺间质变宽,可见成纤维细胞增生和大量胶原及弹性纤维,还可见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
未完待续。。。
编辑首都医科医院
呼吸科秦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l/10184.html
- 上一篇文章: 你真的了解透明细胞癌吗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