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肺泡中的气体交换教学建议



发生在肺泡中的气体交换

今天我们为大家带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节“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有关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的建议分享。

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2.教学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通过教学重点与难点不难发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讲到气体交换不免涉及到气体压力,在课本中也给出了相关的提问,“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并且也给出了一个实验演示。然而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并未学习过相关的物理知识,那教师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

教学建议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涉及气体体积变化、压力等物理学问题,学生缺少有关的知识储备,因此,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切不可草率,应有计划地逐一攻破难点。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演示、引导、推理,使学生认识气压与容积的关系,从而理解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1

了解肺的主要功能和所在的位置后,教师提问:平静时人体每分钟大约呼吸16次,为什么气体能进出肺呢?根据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学生可能会回答:因为呼吸道有骨或软骨做支架是畅通的。

此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个打开盖子的瓶子,问:空气每分钟也会进出瓶子16次吗?根据生活经验,学生知道答案是否定的。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空气每分钟会进出肺16次呢?这样就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悬念。

2

简介马德堡半球实验,使学生知道气体有很大的压力。

3

虽然教材已精简了气体压力与容积的关系的内容,但是,如果能演示有关现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体是如何进出肺的。可以通过操作注射器(去掉针头)使学生理解气体压力与容积大小的关系,并从这一现象推演到气体如何进出肺的。

将注射器的活塞拉出一部分,用手指堵住针孔,用力推或用力拉,然后放开推拉活塞的手,观察活塞的运动的方向,由此归纳出气体与压力容积的关系。

如果有条件,1~2位学生或每个活动小组发一个注射器,学生亲自操作:没有条件就由教师进行演示。

4

教师提问:空气每分钟能进出针筒16次吗?如何才能实现?通过对注射器活塞的推拉操作,可以解释气体的流动方向,是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5

让学生将双手放在肋骨的两旁进行深呼吸,感受呼吸时胸廓的变化。再通过对教材第46页演示装置的操作,学生就能理解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6

教材第46页的演示实验模拟膈肌的运动和胸廓容积的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肺的扩张和收缩。结合实验观察,学生思考讨论教材第46页的讨论题,就可以理解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对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教学,可以从“想一想,议一议”活动中已经了解到的气体的变化引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7页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说明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而且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所以在肺泡处肺泡与血液进行了气体的交换。

在学生理解了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之后,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氧进人血液,通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

接下来,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回忆七年级上册学习的有关呼吸作用和线粒体的知识,将本节学习的气体交换的知识与呼吸作用的知识相结合。氧进人细胞参与呼吸作用,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废物二氧化碳。这样可使学生对呼吸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构成概念之间的关联,也为后面学习血液循环及排泄奠定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引导学生讨论“溺水、煤气中毒为什么会危及生命?”“患肺炎、尘肺为什么会出现胸闷、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的问题。通过对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对呼吸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就是我们为大家带来的一个教学思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什么其他的建议和思路,可以在评论区和大家分享一下。

文案:李瑞晨排版:熊倩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l/100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