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点梳理02丨门急诊核酸采样点新冠肺
作者:赵静、张文英(医院感染质控中心)随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强化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的各项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院内感染发生风险,医院感染管理,落实落细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的各项工作措施成为医疗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SIFIC平台特别邀请到医院感染质控中心赵静主任团队对医疗机构内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门急诊、核酸采样点、医院和第三方管理等防控风险点进行了全面梳理,结合最新文献,提供最佳实践,专栏文章将分为4期进行推送。今天为大家带来第二期内容,本文将针对医疗机构内的新冠疫情防控前沿阵地——门急诊、核酸采样点中存在的院感风险和监管漏洞,为大家研究制定预防与控制措施,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医院门诊、急诊作为诊疗工作开展的前沿阵地既要确保接诊工作的正常开展,还要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落实。医院门诊、急诊工作的特殊性,医院感染防控风险点进行梳理,巩固我们来之不易的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时更有针对性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01
急诊风险点
1.1急诊医务人员(尤其是救护车出诊人员)应随时做好标准防护。驾驶室与救护单元相通的救护车司机应与医务人员采取同级别防护措施。中国疾控中心的调查数据也显示,在家进行新冠肺炎患者诊疗的医疗机构中,共名医务人员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名)。急诊患者情况复杂,如接诊发热患者或中高风险地区人员,而医务人员未提早进行个人防护,紧急情况下造成防护不足,将会导致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交叉感染。1.2对未排除新冠的急诊患者诊疗时应按照“疑似从有”原则穿戴相应防护用品。患者离开后,该诊疗区域进行严格终末消毒。如消毒不彻底将导致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交叉感染。各诊室做好诊疗环境清洁消毒(空气、物体表面、地面、医疗器械、患者使用物品等)工作。为保证消毒效果,科学有效做好消毒工作,卫健委下发消毒剂使用指南,将各类消毒剂的使用浓度、用量及作用时间详细说明。空气消毒应采用紫外线灯或开窗通风的方式进行。1.3救治过程中应同时进行预检分诊,急诊医务人员应掌握发热预检分诊知识,做到急诊诊疗与预检分诊同时完成。患者如需入院则应在急诊急救同时为患者与陪人采集标本,进行快速核酸检测等新冠筛检工作。核酸结果未回报之前按照“疑似从有”原则采取防护措施。如果不能及时回报核酸检测结果,将使防护成本增高,且患者及陪护人员经过的区域存在感染扩散风险。年12月23日晚上,宁波通报了一例北京来宁波的无症状感染者,这名无症状感染者12月22日在北京做了核酸检测,没有等到核酸检测结果,就外出来到宁波。截止24日,宁波已排查到包括同行人员、同航班人员、出租车司机、酒店和餐馆服务人员、共同生活居住的家属等密切接触人员名。1.4急诊科应设置通风良好且易于消毒隔离的缓冲诊疗区和手术间,无法及时筛查体温和流行病学史的紧急救治患者应在缓冲诊疗区进行急救或手术,排除新冠后再转入常规急诊流程。否则存在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1.5急诊手术间宜单独设置,符合传染病防控要求并按照传染病手术间进行管理。无法单独设置的(如介入导管等手术)则应按照传染病“疑似从有”原则进行医务人员防护与环境终末消毒。否则可能因个人防护不足、环境消毒不彻底造成医务人员感染及其他患者的感染。02
普通门诊的风险点
2.1应采取多项措施减少患者等候与聚集。自12月底疫情爆发以来,出现了多例家庭病例聚集的现象,人员聚集将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候诊区应空气流通,对患者及陪人的防护措施应进行监督提醒或提供帮助。隐性感染者、未被发现的感染者及窗口期感染者很可能在门诊就诊的人群中,如果未对门诊候诊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可能导致现场人群交叉感染。2.2各诊室应严格执行“一医一患一诊室”,诊室应通风良好(尤其是口腔科)。接诊医生应及时提醒患者,如非必要仅允许患者一人进入诊室,避免诊室内人员聚集。患者就诊时可能进行口罩的脱摘,如诊室内人员过多,可能导致其他患者的感染。诊室不通风则可能使诊室成为一个病毒的承载容器,导致之后进入诊治的患者及医务人员被感染。2.3非必要时患者不摘口罩。因新冠肺炎为经呼吸道传播疾病,摘下口罩后,新冠肺炎患者可经呼吸道播散病原体,而非新冠肺炎患者则可能在无防护状态下吸入新观患者排出的病原体,从而造成感染的传播。2.4接诊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预检分诊方法尤其是流行病学史调查方法。王玲等对新冠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表明,新冠患者不仅有发热症状,还有咳嗽、发热伴咳嗽、腹泻、乏力等症状。这就要求接诊医务人员对新冠肺炎有足够的敏感性。接诊医务人员不但要掌握新冠肺炎诊疗知识,更要有对疫情防控的敏感性,杜绝因麻痹大意导致遗漏患者的情况。同时,接诊人员还要掌握新冠肺炎的防控方法,及时并监督患者进行手卫生,诊室内通风及消毒等工作。否则因未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造成患者与患者、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2.5接诊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否则可能因自身防护不足被患者感染。03
核酸采样点的风险点
3.1核酸采样人员的采样技术。核酸标本采样不达标,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导致患者漏诊。核酸采样人员的培训和指导,覆盖标本的采集、保存等各个环节,最大限度减少产生假阴性的因素。对标本采集等重点环节,加大人员培训力度,确保采样人员规范采集各类标本。3.2标本的安全性。标本在采集、运输、保存等过程中均应存在人员暴露的风险。因此要在标本的采集、保存、运输、实验室检测等各个环节全流程规范化操作,确保标本的安全性。3.3核酸采样点设置地点合理。采样点应当为独立空间,具备通风条件,内部划分相应的清洁区和污染区,配备手卫生设施或装置。3.4采样点需设立清晰的指引标识,并明确采样流程和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因患者问路、走错路导致路线交叉、接触其他人员和区域,避免患者及陪护人员在院内不必要的走动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3.5设立独立的等候区域,尽可能保证人员单向流动,落实“1米线”间隔要求,严控人员密度。避免因人员聚集等引起院内感染的发生。3.6采样人员防护、手卫生、消毒等措施是否符合要求。采样人员作为易感人群、高危人群,如未做好防护,感染风险极高。采样点每天应进行终末消毒,保证环境清洁。3.7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弃物严格遵循传染病患者医疗废物的处置方法,小型固体废物如检测耗材、个人防护装备等均需使用双层防渗漏专用包装袋打包密封后再沿医疗废物通道转运出采样点。结语
医疗机构是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的主战场,在前线斗争的同时,严密的感染防控措施加固前沿阵地,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武器。急诊科患者通常具有危、急、重的特点,急诊科既要保证患者及时得到救治又要切实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门诊是人员密集和患者就医的场所,同时也是防控新冠肺炎的重点场所,核酸检测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仍然被国内外专家首推,它有着CT无法比拟的特异性,但核算采样点同时承担着最大的暴露风险。因此无论是门诊、急诊还是核酸采样点,在工作中都应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从风险点出发,有效防控,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守好前沿阵地。参考文献
[1]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关于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Z].-04-30.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应急响应机制流行病学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4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消毒剂使用指南的通知[EB/OL].
(-02-19)[-03-20].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d/11523.html
- 上一篇文章: 事实证明肺癌为何常常发现晚,早期肺癌有6
- 下一篇文章: 对新冠肺炎患者早期血清转化的超灵敏高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