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选浅谈危重症患者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科常被相关学科误解为解决疾病后期功能障碍问题的学科,因此普遍的想法是对于生命体征尚未稳定的危重症患者来说,康复的介入似乎言之过早。但随着ICU在全世界医疗体系中得到迅速发展,其救治不再局限于专科病患,更多患者由于其复杂综合病症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包括康复医学科的早期介入。Grotz等人研究表明,在ICU阶段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在各种指标方面如:滞留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GCS评分、后遗症、功能独立检查(FIM)评分等均优于未进行康复治疗的患者,且能降低患者住院费用。

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即已开展危重症的康复,而国内危重症的康复相对开展较缓慢,近些年来才逐步受到重视。我科自年以来开始接收ICU重症患者,近3年接收的危重症患者明显增多。观察发现,康复介入能够明显减少危重症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现将我科遇到的危重症患者康复问题及康复措施总结归纳如下:

中枢神经系统

1.康复问题:

意识障碍(包括昏迷、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等)、认知功能下降、言语及吞咽障碍、继发性癫痫、精神障碍等。

2.发生原因:

颅内本身的病变,如出血、梗塞、水肿、弥漫性轴索损伤、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除可导致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言语及吞咽障碍、继发性癫痫、继发性精神障碍等外,还可由于感觉输入减少,患者可以产生感觉异常和痛阈下降。

与社会隔离,感觉输入减少,加之原发疾病和外伤的痛苦,可以产生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和神经质,或有感情淡漠、退缩、易怒、攻击行为,严重者有异样的触觉、运动觉、幻视与幻听。

3.康复治疗目的:

促醒,改善认知、言语及吞咽功能,防治癫痫,控制精神症状,缓解心理压力。

4.康复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脑水肿等颅内原发病灶的积极药物治疗,如改善循环药物、脱水降颅压药物、预防癫痫等,还需积极营养神经、醒脑开窍、改善认知、控制精神症状等治疗,包括纳洛酮、神经节苷脂、脑复康、胞磷胆碱、喹硫平、米氮平、奥氮平等。

(2)感觉刺激:对昏迷的患者应提倡高强度多种感觉刺激,因为网状激活系统主要与催醒和醒觉有关,通常对所有感觉刺激包括疼痛、压力、触觉、视觉、听觉等起反应。

MCS患者应该每天给予室外阳光、空气、音乐及声音刺激:每天播放患者昏迷前喜欢的音乐,家人尽量多说话给患者听,同时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脉搏、呼吸、睁眼等变化,从而了解患者对声音刺激的反应。尽量挑选患者反应强烈的声音播放。

(3)运动治疗:包括关节挤压、肢体负重、肢体被动活动等,通过对关节肌肉的本体感觉采用适宜的手法刺激,改善脑干网状激活系统功能,促进意识恢复。

体感觉促进技术:通过对关节肌肉等本体感觉采用适宜刺激手法,改善网状上行结构功能,促进意识恢复。

(4)认知、言语及吞咽训练:积极开展认知功能训练、言语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结合虚拟环境技术、吞咽电刺激、经颅磁刺激等技术进行,对于意识障碍患者,可先从吞咽功能训练开始,逐步改善患者基本的吞咽功能,有利于患者意识状态的恢复。

(5)理疗及传统治疗:包括肢体电刺激治疗、气压治疗、针灸、推拿等,有利于积极促醒,改善瘫痪肢体功能。

(6)心理疏导:对于精神及心理异常的患者,可积极给予心理疏导,必要时可请精神病专科医生指导治疗。

呼吸系统

1.康复问题:

肺功能下降、呼吸无力、排痰困难、气管切开、肺部感染、胸腔积液、氧饱和度下降等。

2.发生原因:

危重症患者因原发病或卧床制动等因素,导致呼吸肌无力,加之卧位时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张,肺的顺应性变小,肺活量明显下降。

侧卧位下侧肺通气不良而血流灌注过度,造成动静脉短路,导致通气/血流比值的失调。卧床使气管纤毛的功能下降,分泌物的排出困难,粘附于支气管壁。侧卧位时下部支气管壁附着的分泌物较上部为多,而由于咳嗽无力和卧位不便咳嗽,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中,容易诱发呼吸道感染。

由于咳嗽无力、痰液蓄积、意识障碍等原因,无法主动排出,需要进行气管切开。肺部感染加重,排痰能力下降,加之低蛋白血症,出现胸腔积液,从而出现恶性循环。

3.康复治疗目的:

增强呼吸肌力,促进排痰,预防感染,改善通气功能。

4.康复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医院感染,以选取敏感抗生素,等待药敏结果出来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若患者无全身感染的症状,且未见明显黄脓痰,则可考虑暂不使用抗生素;除给予抗生素之外,尚需给予吸氧、止咳化痰药物、雾化吸入药物等,存在气管切开的患者,雾化吸入从气管套管口吸入,并配合气道湿化,促进痰液排出。

(2)翻身拍背排痰:每日多次的进行翻身拍背排痰,每次每侧至少5分钟以上,翻身拍背,待患者痰液引流至气管套管口或口腔内后,及时使用吸痰装置吸出痰液,若患者能够主动排痰,则鼓励患者及时将痰液咳出,每次吸痰后需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并适当将氧流量调大,以增加氧气的吸入量。

(3)呼吸训练: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可通过呼吸训练并配合上肢上举带动胸廓来增进呼吸肌力,通过促进咳嗽反射等手段协助痰液排出;对于意识不清患者,可通过被动活动上肢带动胸廓运动来改善或维持肺顺应性。

心血管系统

1.康复问题:

高血压、血压异常波动、体位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等。

2.产生原因:

患者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脑损伤后,血压调节中枢损害,或由于应激反应,出现反射性血压升高,导致脑损伤后的一段时间内(一般在一个月内)出现血压明显波动,血压水平明显增高。

有研究表明,健康成人严格卧床20天,心输出量减少13%,每搏量减少28%,心率增加15%。严格卧床者,基础心率增加,舒张期缩短,将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卧床后最大摄氧量(VO2max)下降,VO2max是衡量心血管功能的常用指标,它既反映心输出量又反映氧的分配和利用。VO2max下降,肌肉功能容量减退,肌力和耐力下降。

直立位时血液流向下肢,这是血管内血液静压的结果,卧位时中心血容量增加,利尿素释放增加,尿量增加,结果血浆容积减少。

卧床患者心脏对于体液的重新分布的反应在早期和后期有所不同。中心血容量的增加导致心率增加,每搏输出量和每分输出量均增加。长期卧床患者血小板聚集、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血流阻力增加、血液的粘滞度增高,为静脉血栓形成提供了条件。长期卧床的患者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

3.康复治疗目的:

积极控制血压,改善心脏泵血功能,预防体位性低血压,预防血栓形成等。

4.康复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针对高血压,需选取合适的降压药物,并根据血压水平调整用药,降压时注意平稳降压,缓慢降压,选取药物时可参考患者既往用药情况,避免一开始即使用强效降压药,避免血压降低过快导致脑缺血发生,必要时请心内科协助调整用药。

(2)体位适应性训练:通过调节床的位置和角度、站立床站立等使患者尽快适应体位变化导致的血压下降,以提高血管弹性,必要时可使用弹力绷带向心性缠绕双下肢,促进静脉回流,增加回心血量,维持重要脏器供血。

(3)肢体主被动活动:存在主动活动的肢体,鼓励患者积极进行主动活动,通过主动活动改善心脏功能及体能;无主动活动的肢体,积极给予肢体被动活动,通过被动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脏功能,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4)理疗:包括气压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红外线治疗等,可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静脉回流,促进肌肉收缩,预防血栓形成。

泌尿系统

1.康复问题:

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尿潴留、尿失禁、括约肌与逼尿肌活动不协调。

2.产生原因:

伤病后卧床,患者肾血流增加,排尿增加,随尿排出的钾、钠、氮均增加。由于钙自骨组织中转移至血,产生高钙血症。血中多余的钙又经肾排出,产生高钙尿症。

卧床后1~2日尿钙即开始增高,5~10日内增高显著,高钙尿症还与皮质醇的释放有关。尿排出的钙磷增加、尿潴留、尿路感染是尿石症形成的三大因素。高钙尿症和高磷尿症为结石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卧位时腹压减小,不利于膀胱排空。腹肌无力和隔肌活动受限、盆底肌松弛、神经损伤患者神经支配异常而导致,这些都是促成尿潴留的因素。

瘫痪患者往往需要尿管留置,尿路感染的几率增加。结石的形成降低了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尿路感染反复发作。

3.康复治疗目的:

控制尿路感染,适度多饮水,积极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排空残余尿,改善括约肌与逼尿肌协调性,促进逼尿肌功能。

4.康复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可根据经验选取敏感抗生素,等待药敏结果出来后,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除给予抗生素之外,尚可以给予膀胱冲洗等,但不建议在膀胱冲洗时加入抗生素,因为局部用药不仅不能控制尿路感染,且极易形成耐药;若患者存在单纯的菌尿,无明显的全身感染及局部感染的症状,则不考虑使用抗生素;此外,可根据尿液的酸碱度,适当使用一些调节尿液PH值得药物。

(2)清洁间歇导尿:清洁间歇导尿前测定膀胱内压,若膀胱内压较高,则可考虑给予改善膀胱顺应性药物,如抗胆碱药物。

(3)理疗及传统治疗:可给予膀胱区及骶尾部电刺激、红外线治疗、针灸等。

(4)膀胱功能训练:对膀胱肌直接或间接训练,重建排尿反射。

(5)其他:尽快从床上靠起、坐起或辅助站立,恢复坐位或站立位排尿。

皮肤系统

1.康复问题:

压疮、皮肤水肿、湿疹、皮肤感染等。

2.产生原因:

制动可使皮肤及其附件产生萎缩和压疮。皮下组织和皮肤的坚固性下降,食欲不佳和营养不良加速了皮下脂肪的减少和皮肤的角化。

皮肤卫生不良导致细菌和真菌感染、甲沟炎、湿疹等。大面积压疮使血清蛋白质尤其是白蛋白减少。血清蛋白质减少使组织渗透压下降,加速了液体向细胞间渗出,引起下肢皮肤水肿。

3.康复治疗目的:

加速压疮组织修复,减轻水肿,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协助治疗皮肤感染。

4.康复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根据压疮及皮肤感染情况、全身感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同时留取感染部位分泌物进行培养,根据培养结果选取敏感抗生素。

(2)换药:积极对压疮及皮肤感染创面换药,可配合使用紫外线(脓性渗出时使用)、红外线(有新鲜肉芽组织时使用)、银离子敷料进行。

(3)其他:每2小时翻身一次,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长时间受压部位红外线照射、按摩等。

消化系统

1.康复问题:

食管返流、便秘、腹泻、应激性溃疡等。

2.产生原因:

胃液分泌减少,胃内食物排空的速率减慢,食欲下降,肠粘膜及腺体萎缩导致营养不良,造成蛋白和碳水化合物吸收减少,产生一定程度的低蛋白血症。

胃肠蠕动减弱,食物残渣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结,引起排便困难,往往造成便秘。大量抗生素应用,肠道菌群失调,肠道感染等,均容易造成腹泻。严重伤病应激,引起消化道出血等。

3.康复治疗目的:

加速胃肠蠕动,减轻返流和便秘;根据情况止泻;止血,促进应激性溃疡愈合。

4.康复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促进胃肠动力药物、缓泻剂、调节肠道菌群药物、止泻剂、质子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剂、维生素K1、氨甲苯酸、抗生素等药物。

(2)理疗:神经肌肉电刺激、低中频电疗、红外线等。

(3)运动疗法:腹部肌肉训练及肢体运动能促进胃肠蠕动。

(4)其他:腹部按摩可促进胃肠蠕动,促进排便;应激性溃疡严重时需禁食、胃肠减压等。

肌肉骨关节系统

1.康复问题:

肌力减退,肌萎缩、关节挛缩、骨质疏松等。

2.产生原因:

研究显示,在完全卧床情况下,肌力每周减少10%-15%,卧床3—5周,肌力减少一半,肌肉出现废用性萎缩。骨的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的加压和牵伸,站立位的重力使骨受压,肌腱的作用在于牵伸,以上两力直接影响骨的形态和密度。

长期处于不活动的水平位的骨骼系统将产生一些变化如骨吸收加快,特别是骨小梁的吸收增加,骨皮质吸收也很显著。长期制动可产生严重的关节退变,关节挛缩等。关节制动于一定位置,使关节软骨接触处受压,关节软骨含水量下降,透明质酸盐和硫酸软骨素减少。

3.康复治疗目的:

减缓肌肉萎缩,改善肌肉力量,改善或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骨质疏松。

4.康复治疗方案:

(1)关节肌肉运动:肌力训练技术、关节松动技术、肌肉牵伸技术、关节活动度训练技术、肢体按摩、肢体负重、肢体轴向叩击等。

(2)理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低中频电疗、红外线、磁疗、蜡疗等。

(3)其他:预防骨质疏松药物等。

本期编辑:Aimee

本文系







































治疗白癜风的办法
白癜风专科医院在哪里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yf/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