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精神性狼疮神经影像学研究进展
神经精神性狼疮(NPSLE)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到神经系统而出现的各种神经或精神症状,其发病率高,且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于NPSLE脑部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为NPSLE的早期诊断、疾病监测和发病机制的阐释提供了重要价值。本文就NPSLE神经影像学相关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神经精神性狼疮;神经放射学;免疫性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以免疫性炎症为突出表现的弥漫性结缔组织病,好发于育龄期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9[1],可损害全身各个系统、各个脏器和组织。当SLE累及神经系统时,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neuropsychiatric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NPSLE)。NPSLE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其诊断包括两个方面,即临床确诊为SLE和相应的神经精神症状。目前广为接受的NPSLE神经精神症状是年由美国风湿病学会(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ACR)修订的分类标准,该标准针对19项NPSLE临床症状进行了标准化的命名和定义(表1)[2],临床上只要SLE患者出现19项神经精神症状中的一项即可诊断为NPSLE。
表1.年ACR定义的SLE神经精神症状
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
无菌性脑膜炎
格林-巴列综合征
脑血管疾病
自主神经病变
脱髓鞘综合征
单一神经病变
头痛
重症肌无力
运动障碍(舞蹈病)
颅神经病变
脊髓病
神经丛病变
癫痫
多发性神经病变
急性意识模糊
焦虑症
认知功能障碍
情绪异常
精神病
NPSLE发病率为21%~95%,是SLE患者的主要死因之一,约19%的SLE患者死于NPSLE[1,3],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提高NPSLE患者的预后及生存率显得尤为重要。NPSLE的累及范围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其中以脑部受累最多见,也是研究的热点。近年来,神经影像学研究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逐步应用于NPSLE脑部改变的研究,不仅能检测NPSLE患者脑的结构异常,还能发现脑功能的异常改变,在NPSLE的早期诊断、疾病监测及治疗评价等方面显示出很大的潜力;此外,其在NPSLE的发病机制如微血管病变、自身抗体及炎性介质等学说研究也起到支持和推动作用。本文就NPSLE的神经影像学相关研究及进展进行综述。
脑结构成像
由于CT技术在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CT可以发现NPSLE患者的一些脑部异常,如梗死灶、钙化和脑实质萎缩等,但是CT对于脱髓鞘改变、脊髓炎和血管炎性病变等其它病变不敏感。因此,CT目前主要用于急诊发作患者脑出血或脑梗死的筛查,而对其它脑结构的评估已经大部分被MRI所取代。本文对NPSLE患者脑结构影像学研究进展的分析也主要是从磁共振成像方面展开。
1.常规MRI
常规MRI是用于诊断NPSLE的首选影像检查技术,19%~70%的SLE患者在常规MRI上有异常表现[4]。马林等[5]早在年的研究中即发现NPSLE患者在常规MRI上出现局灶性或弥漫性的脑白质或灰质的异常信号。周滟等[6]进一步研究发现NPSLE的主要MRI表现为斑点状和大片状脑炎样病变、出血、脑梗死和脑萎缩。有研究表明这些脑部异常改变并不完全是SLE导致的,也有可能与年龄、心血管疾病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因素有关。新近Sarbu等[7]报道了一项大宗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把新发NPSLE患者在常规MRI上的颅内异常病变归为类炎性改变、大血管性病变和小血管性病变三大类别(图1),类炎性改变是指在T2-FLAIR图像上表现为白质或灰质内高信号灶,边缘不清,累及范围较大,且累及范围并非沿供血动脉分布;而大血管病变主要是大动脉供血区的脑梗死;小血管性病变主要包括白质高信号、新近皮层下小梗死灶、腔隙灶、微出血和脑萎缩等。MRI上最常见的异常是小血管性病变,其中又以白质高信号、微出血和脑萎缩最多见;其次是大血管性病变。由此可见,脑血管病变是NPSLE的标志性特征。
图1NPSLE在常规MRI上的3个典型表现。a)小血管性病变,即FLAIR图像上双侧侧脑室旁融合的白质内高信号区;b)大血管性病变,T2WI上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c)类炎性改变,T2WI上右侧基底节区、丘脑及内、外囊可见模糊的高信号区。
2.脑形态学改变
大部分NPSLE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复杂多样的脑异常病变,用来解释这种异常的机制也很多,包括血脑屏障破坏、血管异常、自身抗体及炎症介质介导的神经损伤等,另外药物、感染、精神因素等也会间接加重神经元的损伤,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可导致神经元代谢异常、稳态失衡、神经元退行性变化及凋亡,最终引起脑形态学的改变。Appenzeller等[8]研究发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LE患者脑白质和灰质的体积明显减少,19个月后随访发现减少的程度加重,且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较轻度或无认知障碍的患者的脑白质和灰质体积减少更为显著,说明NPSLE患者的脑萎缩不仅普遍存在,且在短期内继续进展。此外,脑白质和灰质的萎缩与病程及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有关,脑灰质的萎缩还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剂量有关,说明以上因素会诱发脑损伤从而导致脑萎缩,而认知障碍是脑萎缩的相应临床表现。Cagnoli等[9]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oxel-basedmorphometry,VBM)分析方法研究急性期NPSLE患者和无神经精神症状的SLE患者局部脑灰质体积的变化,结果表明两组患者都出现了多个脑区灰质的萎缩,且萎缩最显著的脑区均为双侧丘脑,其余脑区还包括中央前回、楔前叶和枕叶,说明无临床症状的SLE患者在病程早期已经出现了神经损伤,脑萎缩是神经退行性变过程的指标;另外,他们还发现两组患者的海马旁回后部的局部脑灰质体积增加,且NPSLE组更明显,研究者认为这种局部脑灰质体积增加的现象反映了神经修复的机制。
3.DWI、DTI及磁化传递成像
DWI可提供脑内水分子的运动信息,并通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进行量化分析。有研究表明,NPSLE患者脑组织的ADC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认为是脑组织的完整性破坏促进了水分子的运动[10]。此外,DWI能够鉴别细胞毒性水肿(ADC降低)和血管源性水肿(ADC升高),这两种改变在NPSLE患者中比较常见[11],而正确地鉴别两者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有研究报道一例怀孕期女性伴有NPSLE,并出现了左侧肢体轻偏瘫和失语症等类似脑卒中的临床表现,首诊在DWI上可见右侧额颞叶皮质出现高信号、ADC值增高,2个月后这些异常区域的DWI表现和ADC值恢复正常,说明患者的偏瘫症状和脑改变是血管源性水肿造成的而非急性脑梗死[12]。
扩散张量成像(DTI)是DWI技术的发展和延伸,它利用扩散敏感梯度从多个方向对水分子的扩散各向异性进行量化,从而反映活体组织内的细微结构,尤其是对脑白质纤维束的显示。常用的参数有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率(meandiffusivity,MD)。NPSLE患者在常规MRI上最常见的异常是脑小血管病变所致的脑白质高信号和脑萎缩等,这些无疑是脑白质的结构和完整性破坏的结果。目前研究白质纤维束的定量方法主要有基于感兴趣区(ROI)分析法和基于全脑配准的分析方法,后者又包括基于体素分析(VBA)和基于纤维骨架的空间统计分析(tract-basedspatialstatistics,TBSS)等。Hughes等[13]运用ROI分析法对8例急性NPSLE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研究,发现急性NPSLE患者在常规MRI上表现正常的脑灰白质区(如岛叶皮层、丘脑、顶叶、额叶白质和胼胝体等)的ADC值、FA值及本征值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异常,并认为这些异常改变可能是脱髓鞘病变导致脑组织的完整性破坏所引起的。基于全脑配准的分析方法在NPSLE的研究中以TBSS较为多见,TBSS较基于ROI及VBA方法的结果更加准确,可重复性更高,可以更准确地显示白质纤维束的破坏。Emmer等[14]首次使用TBSS分析法研究SLE患者,发现边缘系统周围的白质束和部分灰质以及内囊的FA值明显减低。Jung等[15]采用TBSS分析法来评估脑白质的异常,发现急性NPSLE组患者的部分脑白质区FA值较SLE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MD值显著升高,而SLE组与正常组比较脑白质的FA值无明显差异。很多关于脑白质损伤的机制假说可以解释这一改变,如免疫介导的血管或神经损伤、药物副作用及Libman-Sacks心内膜炎引起的栓塞等。但是,近来Schmidt-Wilcke等[16]研究者采用TBSS法对比NPSLE组、SLE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脑白质结构,其结果与Jung等[15]的结果出现了分歧,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NPSLE组、SLE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都出现了部分脑白质区FA值的下降,并且下降的部分区域(以前额叶区为主)是重叠的,只是NPSLE组FA值下降程度是SLE组的两倍,研究者认为影响结果的因素主要是统计学方法的选择,尤其是多重比较的校正对于分析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磁化传递成像(magnetizationtransferimaging,MTI)也可以用来反映白质髓鞘化程度及轴突密度,它是通过磁化传递率(magnetizationtransferratio,MTR)对组织信息进行定量评价。近来Zivadinov等[17]通过多模态MRI技术(MTI和DTI)发现,NPSLE患者在常规MRI上表现正常的脑白质,其MTR峰值高度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因此认为该区域脑白质发生了轴索或髓鞘的破坏;DTI进一步发现该区域的横向扩散(radialdiffusivity,RD)值和轴向扩散(axialdiffusivity,AD)值增加,进行多变量回归分析发现只有AD值与NPSLE相关,最终证实脑白质的损伤可能与轴索密度减少有关。
脑功能成像
1.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
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成像(bloodoxygenleveldependentfunctionalMRI,BOLD-fMRI)技术不仅能无创地反映人脑的不同活动状态,并能对活动区域进行准确定位,已成为神经影像学领域发展最迅速的新技术之一,近年来在SLE中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认知功能障碍是NPSLE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发病率最高(达81%),大部分患者表现为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其中以记忆功能障最多见,其次是注意力、视觉空间信息处理能力和意识运动速度等的损伤[18],采用fMRI可以发现NPSLE患者控制相应认知功能的脑区存在异常。目前BOLD-fMRI的研究设计包括任务态和静息态两种方法,经典fMRI研究主要观察任务状态下的脑激活情况,这也是对NPSLE患者进行的研究中最常见的方法。
任务态(task)fMRI研究中要求患者在扫描过程中配合完成与激活特定脑区相关的任务实验。研究者往往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采用不同的任务设计,如为了研究NPSLE患者工作记忆功能,Fitzgibbon等[19]应用组块设计的n-back任务,研究发现NPSLE患者在执行记忆任务时,额顶叶较对照组有更强的激活,其中又以双侧大脑半球顶下小叶后部(BA7)和辅助运动区(BA32/6)的激活更为显著,表明患者可能调用额外的皮层通路来代偿相应的受损功能通路,从而维持正常的功能状态。为了研究NPSLE脑损伤程度是否与病程长短有关,Mackay等[20]采用改良的Sternberg任务和情绪面孔刺激分别观察NPSLE患者的工作记忆功能和情绪反应,结果表明短期(病程≤2年)的NPSLE患者与长期(病程≥10年)的患者相比,其处理工作记忆和情绪相关脑区的激活增加,研究者认为循环免疫抗体渗透通过血脑屏障需要时间,因此病程越长的患者脑损伤更严重。此外,美国一支团队专注于研究儿童SLE,其早期的研究中发现儿童SLE患者会出现脑激活的失衡现象,并且认为导致神经功能网络损伤的原因是脑白质区功能连接异常而非灰质[21]。近期该研究团队又研究了儿童SLE患者的工作记忆,视觉构建力及注意力,发现NPSLE儿童与SLE儿童相比在执行注意力任务时相应脑区激活是增加的,而在执行另外两种任务时激活降低,说明代偿机制在注意力功能上是有效的,但是不足以代偿工作记忆和视觉构建力这两种更为复杂的活动[22]。
目前,关于NPSLE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statefMRI,rs-fMRI)的研究鲜见报道,它所反映的是人在闭目清醒的静息状态下自发的脑活动,并认为这些活动脑区存在某种特定的功能连接,它的出现改变并更新了人们对人脑活动的认识。该技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已广泛应用于各种与认知障碍相关的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癫痫和肝性脑病等。而认知障碍在NPSLE患者中发病率最高,症状程度不一,轻微者常被临床所忽视,而重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甚至是致死的原因之一[2]。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rs-fMRI作为认知领域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有望在NPSLE认知障碍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开拓崭新的局面。此外,rs-fMRI不仅具有fMRI本身的优势,如无创、无辐射、空间分辨率高等,而且较task-fMRI有更好的患者依从性和临床实用性,影响评估结果的因素少,适合用于大样本量的研究。
2.磁共振波谱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resonancespectroscopy,MRS)是检测活体细胞内代谢物的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能反映有关神经元或轴索的生化代谢异常。前文提到,NPSLE的脑异常改变是各种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应病理生理改变包括神经元代谢异常、稳态失衡、神经元退行性变化及凋亡,因此MRS可以用于检测这种神经代谢的变化,从而更深入地揭示NPSLE脑异常的发病机制。大部分研究表明在NPSLE患者的脑白质区可见NAA峰的下降和Cho/Cre的增高,部分研究还发现NAA/Cho降低[23]。Castellino等[24]的一项长期随访研究不仅支持上述研究结果,同时还发现没有明显神经精神症状的SLE患者在基线水平出现Cho/Cre增高的区域,随访后发现这些区域会出现更多的脑白质异常改变。随后Appenzeller等[25]也发现Cho/Cre增高的正常脑白质区1年后在T2WI上出现脑白质高信号区增多。由此可见,Cho/Cre比值可以作为预测SLE患者脑白质改变的影像标记。Kozora等[26]又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脑白质的异常与工作记忆损伤有关。MRS除了能反映脑白质的改变,Zlmny等[27]学者的最新研究发现,后扣带皮质束的脑灰质的NAA值也是降低的。此外,有研究表明,MRS还能反映NPSLE的疾病活动情况[28]。
3.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包括动态磁敏感对比增强(dynamicsusceptibilitycontrast,DSC)和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spinlabeling,ASL)两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估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以前对SLE患者脑血流改变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emission中科医院专家中科医院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hl/7166.html
- 上一篇文章: 武汉一大爷拔火罐竟把右肺拔没了
- 下一篇文章: 肺癌之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