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清骨硬化蛋白与冠心病及骨质疏松的
我国冠心病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大问题。现有研究表明骨质疏松患者罹患冠心病的风险增高[1-2],提示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并非相互独立的过程。骨组织与血管间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及细胞、激素构成的信号通路等紧密联系,而这种联系被称为“骨-血管轴”[3]。血管是人体第二大钙化结构,动脉钙化过程中骨硬化蛋白(SOST)、骨保护素(OPG)等骨相关蛋白在血管壁的表达[4],提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可能向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转化,并发生与骨组织相似的矿化、成骨,其中骨硬化蛋白在“骨-血管”轴中的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罕有研究报道骨硬化蛋白与冠心病的关系,本研究以老年患者(尤其是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以期为骨质疏松及冠心病的共同防治提供新思路。
一、资料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入选重庆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科年10月至年10月因胸痛待查入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老年患者例,年龄在60~91岁,平均年龄(75.1±9.1)岁。其中男性患者例,平均年龄(74.8±9.1)岁;女性患者例,平均年龄(75.5±9.2)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左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至少1支狭窄程度≥50%诊断冠心病)将研究对象分为冠心病组(CHD组,n=)及非冠心病组(非CHD组,n=)。排除标准:(1)严重感染、创伤及肝功能不全、严重慢性肾脏病(CKD3-5期)、甲状腺功能异常、恶性肿瘤等引起继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2)近期(6月内)服用钙剂、维生素D等抗骨质疏松药物,甲状腺激素、噻唑烷二酮、噻嗪类、皮质醇等影响骨代谢的药物。本研究获得重庆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入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2、一般资料
采用问卷法收集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疾病史、服药情况等一般资料,记录患者入院时体质指数(BMI),行24小时动态血压检测记取入院当天全日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
3、血液生化指标
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采集空腹静脉血,以r/min转速离心15min后取上层血清放入-80℃冰箱内待测,采用美国RDSYSTEMS公司试剂盒(编号DY),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样本中骨硬化蛋白(SOST)的浓度。另测定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冠心病危险因子;以及血钙(Ca2+)、血磷(P)、甲状旁腺激素(PTH)、25-羟基维生素D3(25(OH)VitD)、骨型碱性磷酸酶(BALP)、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N端片段(N-MID)等骨转换标志物。
4、骨密度测定
采用美国Lunar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左侧股骨近端(FN,femoralneck)骨密度(BMD)(取股骨颈、粗隆、Ward’s三角区BMD平均值)、T值以及腰椎(LS)BMD(取L1-4椎体BMD平均值)、T值。根据WHO推荐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T值≤-2.5或-2.5<T值<-1且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定义为骨质疏松(OP)患者,将T值>-2.5且未发生脆性骨折定义为非骨质疏松(非OP)患者。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系统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协方差分析(ANCOVA)校正其它指标对结果的影响,估算值用估算边际平均值±标准误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用x2检验。通过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骨硬化蛋白的相关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P<0.05为进入标准,P<0.1为排除标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冠心病组与非冠心病组骨硬化蛋白水平的比较
纳入本研究的例老年患者中,冠心病组较非冠心病组的年龄(P<0.01)、TC(P<0.05)、舒张压(P<0.05)均升高,骨硬化蛋白、HDL-C水平降低(P<0.01),男性比例、糖尿病患病率、高血压患病率、骨质疏松患病率、Scr、HbA1c及Ca2+、P、25(OH)D、PTH、PINP、β-CTX、N-MID等骨转换标志物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年龄、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等因素影响后,冠心病组骨硬化蛋白水平仍低于非冠心病组[(.0±0.6)pg/mLvs(.6±0.6)pg/mL,P<0.05]。
2、骨质疏松患者与非骨质疏松患者骨硬化蛋白水平的比较
将研究对象分为骨质疏松患者与非骨质疏松患者后,骨质疏松患者较非骨质疏松患者BMI(P<0.01)、HDL-C(P<0.05)、BALP(P<0.01)、PINP(P<0.01)、N-MID(P<0.01)水平及冠心病患病率(P<0.05)升高,CT(P<0.05)、骨硬化蛋白(P<0.05)、腰椎骨密度(P<0.01)、股骨颈骨密度(P<0.01)降低。骨质疏松患者中冠心病组(OP+CHD)骨硬化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OP+非CHD[(.4+7.1)pg/mLvs(.1+3.4)pg/mL,P=0.]。非骨质疏松患者中冠心病组(非OP+CHD)骨硬化蛋白水平与非冠心病组(非OP+非CHD)无明显差异(P>0.05)。
3、骨硬化蛋白与冠心病关系
以有无CHD作为因变量,将骨硬化蛋白、年龄、性别、舒张压、hs-CRP、Scr、HbA1c、BMI、TC、TG、HDL-C、LDL-C、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等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针对全体研究对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骨硬化蛋白(OR=0.,95%CI0.~0.,P<0.05)、HDL-C(OR=0.,95%CI0.~0.,P<0.05)均与CHD发生密切相关;对骨质疏松人群作logistic回归提示,骨硬化蛋白(OR=0.,95%CI0.~0.,P<0.01)、HbA1c(OR=2.,95%CI1.~4.,P<0.05)与CHD显著相关,骨硬化蛋白水平升高可降低骨质疏松患者罹患CHD的风险;以非骨质疏松人群为研究对象的logistic回归中,舒张压(OR=0.,95%CI0.~0.,P<0.05)与CHD相关,而骨硬化蛋白与CHD无相关关系(P>0.05)。
4、影响骨硬化蛋白的相关因素分析
以骨硬化蛋白为因变量,将年龄、性别、BMI、HbA1c、Scr、骨密度、骨转换标志物等作为自变量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中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年龄(β=-0.,P<0.05)呈负相关,与腰椎骨密度(β=0.,P<0.01)、PINP(β=0.,P<0.05)呈正相关。
三、讨论
动脉钙化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性病变,对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有预测作用[5]。现“钙化矛盾”(即同时合并骨量丢失及动脉钙化)现象已得到研究者的广泛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疗效最好治疗白癜风的中成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d/7290.html
- 上一篇文章: 书香育儿加湿器会导致肺炎吗
- 下一篇文章: 资料丨学霸笔记医学影像手册骨硬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