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梳理第二篇利润是怎么实现的
利润怎么实现
说到利润大家都非常兴奋,因为这证明了企业的发展业绩,也代表了企业经营一段时间的成果,在国内没有利润或者亏损情况,都会被限制上市。根据中国证监会的“首发股票上市规定”(简称),发行人符合条件首先的要求就是: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万元。即使是创业板发行股票的要求相对较低,也需要:创业板上市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一千万元(或者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五千万元)。
那么利润是怎么生成的呢?说到这大家又会笑出声音来,不就是收入-支出嘛,挣得多利润就多,看起来蛮容易的。但是在实际的财务会计操作中,企业会因为利润多或者少而有意识的调整本应该实现的利润,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仔细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先说一个概念,所谓的会计期间问题,财务人员为了衡量一段时间的经营成果,会将一段时间间隔开来,例如每年做一个财务报表、每季度做一个、每月做一个。而在月度、季度、年度这一段时间内,利润也必然不同。企业经营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有意识的将这个时间段的利润划分到另一个时间段去,举个例子:
我国的税法规定,企业本年的利润可以弥补过去五年内的亏损,弥补亏损之后的利润总额再去缴税。根据这个规定,企业为了少缴税,就可能在头五年内将成本都放进去,自然不用缴税,等第六年因为成本比较少,自然而然的盈利,还是不用缴税,这就是操作利润的一个做法,举这个例子是说,企业通过利润的分段划转可以实现某些目的。
利润表格(营改增之前)上面那个表格看起来蛮复杂的,其实解释起来也很简单,就像笔者第一篇文章提到的,财务人员会将我们正常业务工作中的附件,转化为会计语言,会计分录和财务报表就是最终的实现形式。表格中提到的名词就是报表中的数据,只是因为会计语言的运用,看起来高大上,但是大家想想就明白了,我们一步一来看:
一、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主营业务利润。这个公式代表我们主要营业收入得出的利润,挣了多少钱减去花掉的成本和缴纳的税费,从而得出的利润,这里注意一下税金及附加指的是企业要缴纳的消费税、城建税等。
二、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这个公式中提到的其他业务利润,是指某些情况发生不属于企业主要经营成果的利润,再减掉一些费用得出营业利润。
三、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利润总额。这是净利润生成之前的最后一步,获得的营业利润可能还会加加减减一些利得或者损失,这样利润会更加反映实际情况。
四、利润总额-企业所得税=净利润。终于看到净利润的身影,在这个情况下的净利润一般就是股东的收益了,也是企业的真实经营成果。笔者上面提到的让企业前几年亏损,这样就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了,一般企业的税率是25%(也有一些税收优惠等其他情况),利润总额乘以税率就是企业所得税的金额,如果企业亏损自然不用缴纳企业所得税了。另外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其实会计和税法的规定并不完全相同,有一些纳税调整事项,因此税务局会根据实际的情况作出纳税调整,真实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会计计算出来的,经常性不一致,这个讲起来略微复杂一点,需要单独开一个梳理的文章。
税法规定和会计处理有时并不相符笔者这篇文章简单的梳理了一下利润是怎么来的,主要也是给大家一点概念,具体会计操作需要对于每笔业务,每个会计分录和每个汇总出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处理,希望大家能够有一些心得体会,明白利润得来不易,真的需要切用且珍惜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zd/15059.html
- 上一篇文章: 企业价值评估收益法经济利润折现模型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