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设备30T磁共振功能成像



编辑:黄浩

出处:放射科

主题:设备展示之二《3.0T磁共振功能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

医院引进的“高大上”设备——川南第一台全景成像3.0T磁共振——德国西门子公司3.0T超导磁共振MagnetomVerio,于今年5月16日进行一周试运行后,开始在5月23日正式接诊病人。

为什么要引进这样一台设备呢?简单地说,它可以给患者带来福音。

在这里,有人要问了,具体的福音是什么?体现在哪里?

西门子全景开放式3.0T磁共振MagnetomVerio是70cm大孔径3.0T磁共振,可以进行全身各部位高质量的扫描。它最突出的优势是:成像速度快、图像质量高,扫描覆盖范围大、扫描噪音小。患者在得到最快捷、最准确诊断的同时,还能享受到最舒适最安静的检查。

在大家对这台“高大上”设备有了一个基本认识后,从今天开始,医院放射科将分期次、分应用为大家详细介绍这台3.0T超导磁共振MagnetomVerio。

今天,我们先来讲讲它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在中枢神经系统方面,除磁共振常规检查外,3.0T磁共振功能成像更具优势,对疾病检出更敏感,可真正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除常规检查外,还有多项3.0T磁共振新技术可用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1

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超急性期脑梗死(6h)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目前已成为脑缺血、脑梗死超早期诊断的常规序列。能有效的鉴别颅内表皮样囊肿和蛛网膜囊肿,硬膜下积液与积脓,脓肿及肿瘤坏死。DWI和ADC值测量有助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对炎性、脱髓鞘性及变性疾病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

2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SWI最大优势是脑内小静脉异常及微小出血的高度敏感,可以清楚显示微小出血灶,可以早期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出血性脑梗死是在缺血性梗死发生后,SWI序列早期即可以在脑梗死区发现多发的点状、结节状低信号出血灶,及时指导临床改变治疗方案。SWI还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海绵状血管瘤、发育性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肿瘤等基础性疾病敏感,同时可以观察脑梗死后出血性变化,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3

扩散张量成像(DTI)DTI是目前唯一能在活体人脑组织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紧密度、髓鞘化情况等信息的非侵入性手段。能够准确评价脑肿瘤生长与白质纤维束间的空间解剖关系,对于白质纤维束受侵情况的评价将为手术计划的制定和病人的预后提供重要的帮助。在多发性硬化病灶的检测、疗效随访等方面课提供可提供量化依据。

4

磁共振波谱(MRS)MRS是目前作为无创伤性地研究人体器官组织代谢及生化改变,进行化合物定量分析的唯一方法。有助于脑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其组织分级、术后复发和疗效评价等信息。有助于新生儿缺氧所致的脑缺血损害及海马硬化的诊断。

5

血氧水平依赖磁共振功能成像(BOLD-fMRI)是利用脑活动区域局部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与去氧血红蛋白比例的变化所引起的局部组织T2的改变,从而在T2加权像上可以反映出脑组织局部活动功能的一种MR成像技术,可用来研究大脑的皮层活动。

6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是利用人体自身血流作为对比剂进行灌注成像的新技术,是一种非侵袭性、无放射性、简单易得的脑血流灌注MR成像序列,开辟了不使用对比剂进行灌注成像的新时代。可用于急性、亚急性脑梗死及TIA的早期诊断,脑肿瘤血供的评估、肿瘤血流量的检测、胶质瘤的术前分级等。

7

颅神经水成像:能无创性的了解颅神经的解剖信息,如:三叉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舌咽神经、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等,能清楚显示周围血管的相互关系,与周围肿瘤等病变的关系,有效发现神经痛病灶处及术前精准定位。下方两图分别清楚显示双侧三叉神经、前庭及耳蜗神经。

怎么样,确实很“高大上”吧。看完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对3.0T磁共振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有了详细的了解。如有疑问,大家还可以直接与医院放射科医务人员进行联系交流。

3.0T磁共振室-,(内线)

诊断室-,(内线)









































小孩白癜风好不好治
儿童会患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yy/6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