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东教授多学科团队MDT在胃肠间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是胃肠道最为常见的间叶组织来源肿瘤,在少数情况下也可发生于腹腔及后腹膜的其他软组织。目前,绝大多数临床医生仍然认为所有的原发局限性GIST都具有恶性潜能,尤其是直径1cm者。因此,如何早期发现GIST并进行合理有效的诊疗,是降低肿瘤风险、获得良好疗效的重要因素,而这需要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内镜科、影像科、放疗科、病理科、肿瘤科及介入科等多个学科的紧密协作。现将GIST多学科综合诊治以及各专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介绍如下。

1GIST的诊断

据统计,GIST最常见于胃(60%~70%),其次是小肠(20%~30%),较少见于结直肠(5%)及食管(5%)。除了腹痛不适之外,病人常有急、慢性消化道出血表现,如黑便、呕血或慢性贫血、乏力等。这时病人就诊多会首选胃肠外科、消化内科。而当GIST较小的时候,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症状。有可能在因为其他疾病行内镜检查或因为CT,MRI检查而意外发现茹膜下肿物。因此,胃肠外科、消化内科、内镜科和影像科医生在GIST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就显得相当重要。

1.1内镜诊断

1.1.1内镜检查GIST起源于胃肠道固有肌层中的Cajal细胞,常规内镜检查下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黏膜下肿物,部分可形成黏膜溃疡、出血。在常规内镜下,黏膜膜下肿物的大小可能被低估,而具体组织层次来源也无法明确,容易与外压病变混淆。因此,对可疑GIST病人在常规胃镜基础下应加行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und,EUS)检查,以明确肿瘤大小及组织层次来源。在EUS下,GIST多表现为来源于固有肌层的低回声肿块,在EUS下GIST表现出边缘不规则、溃疡、强回声和异质性等不良因素,则提示其具备一定程度的恶性危险度,尽管胃间质瘤直径2cm,也建议手术切除。

1.1.2内镜活检消化道内镜除了提供初步的诊断资料,还可行活检获得组织学样本,明确病理诊断。但《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年版)》明确指出,并非所有病例均需活检,这就要求胃肠外科、消化内科或内镜专科医生严格把握指征,不做不必要的有创操作。对估计手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物而不影响相关脏器功能时,应直接手术切除而不应行活检。如估计手术需联合脏器切除或可能影响相关脏器功能时,可做术前活检及病理检查帮助手术决策。假如估计肿瘤无法切除或无法达到完整切除时,拟先给予术前辅助药物治疗时,应予活检。

由于GIST位于固有肌层,除非肿瘤突破茹膜层形成溃疡,否则常规钳夹活检难以获得有效组织。通常对怀疑为GIST的病变行超声引导下的细针抽吸活检(EUS-guidedfineneedleaspiration,EUS-FNA),所获取的组织基本足够供HE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但由于针体较细,获取组织量较少,行基因检测困难。目前也有内镜下切除GIST的报道,但除了穿孔、出血等风险增加以外,还存在难以保证阴性切缘、肿瘤破裂增加危险度的问题。故笔者认为,此项技术应仅限于在经验丰富的内镜中心进行探索性治疗和研究(临床试验),暂不宜推广。

1.2病理学诊断

巨检及镜检GIST大体可呈圆形、椭圆形、结节状或分叶状,常可有黏膜面的组织坏死、溃疡形成。随肿瘤恶性程度增加而出现边界欠清、肿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表现。镜下表现为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其中梭形细胞常呈长梭形,细胞核栅栏样排列;上皮细胞则呈圆形或椭圆形。核分裂像的多少与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可出现肉瘤样改变。间质可呈硬化样,部分有胶原形成经过靶向治疗的GIST大体常呈囊性病变,肿瘤内部形成多房改变,充满暗红色陈旧血性液,少数可合并钙化。镜下呈现间质玻璃样或透明样变,细胞稀疏,但可能仍能发现细胞密集生长的区域。靶向治疗有效的病例,核分裂像则不再作为恶性危险度的评价标准。

1.2.2免疫组化诊断CD(KIT)与DoG-1表达分别见于94%和97.8%的GIST中,是其区分于其他间叶组织肿瘤的主要标志。另外,CD34在GIST中约有70%的表达率。临床上通常联合这三项指标一起评估。

1.2.3基因检测诊断75%~80%的GIST病例存在KIT的活化突变,其中最为常见的突变位点为第11,9外显子。除此之外,5%~8%的病例有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latelet-derivedgrowthfac-forreceptora,PDGFRA)的活化突变,多位于第18,12外显子。KIT及PDGFRA突变并不同时出现,且有12%~15%的病例两者均无突变,即所谓“野生型GIST.KIT或PDGFRA作为细胞表面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其与配体结合发生磷酸化,可促进细胞增殖。而突变导致其自发性磷酸化,从而持续表现酪氨酸激酶活性,导致GIST的发生发展。这也是为何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对其有良好治疗效果的根本原因。对GIST进行基因检测,除了可以评价肿瘤对靶向药物的敏感性,还可以制定治疗方案与预测预后。

无论对于术前活检标本的判读,或是术后阅片和突变检测分析,在GIST的多学科病例讨论中,病理医生的参与都显得非常重要。病理医生除帮助临床医生明确诊断以外,可能从大体和组织学形态卜的表现,结合核分裂像和突变状态丰富恶性危险度评价,预测或评价靶向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医生下一步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2原发局限性GIST的治疗

手术是原发局限性GIST的惟一治愈手段。合理联合围手术期的辅助治疗,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2.1手术的一般原则对于局限性生长的GIST,首选手术切除。保证切缘阴性的同时还需要确保肿瘤无破裂,方可认为达到完整切除的目标。对于可疑的胃间质瘤,同时直径2cm者,如有EUS下的不良因素如边界不规整、溃疡、强回声、异质性等则应考虑手术切除;否则观察随访。无论采用开放或腹腔镜方法,均应遵循相同的无瘤原则。

2.2围手术期的靶向治疗

2.2.1术后辅助治疗年ACOSOG研究提出,术后服用mg/d的伊马替尼(imatinih,IM)1年能显著降低病人的复发率(试验组2%vs.安慰剂组17%)。该研究使中高危GIST术后IM辅助治疗成为常规。而在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AmericanSocietyofClinicalOncology,ASCO)年会上,Joensuu等人公布了SSGXVIII/AIOIII期临床研究的结果,随后发表于JAMA上,明确指出中高危GIST术后辅以3年的IM(mg/d)辅助治疗优于1年的同剂量IM辅助治疗,可获得更高的5年无复发存活率(3年组65.5%vs.l年组47.9%)及5年总体存活率(3年组92.0%vs.l年组81.7%),证实了延长辅助治疗时间对预后的正向影响。

肿瘤的基因突变情况也影响了辅助治疗的效果。在mg/d的剂量下,对KIT外显子11突变及PDGFRA非DV突变的GIST病人IM治疗可改善存活率;而KIT外显子9,13,17突变、PDGFRADV突变及野生型无突变的病人,则未能获益。但由于研究中此类病人数量较少,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鉴于突变情况对疗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在术后常规病理检测的同时,应重视基因突变检测,以便预测预后及指导靶向药物的治疗。

2.2.2术前新辅助治疗当术前评估肿瘤难以完整切除、有联合脏器切除或影响脏器功能可能的GIST,应考虑给予术前新辅助治疗,以期降低肿瘤分期、增加可切除性、缩小手术范围及减少医源性播散可能。开始新辅助治疗前需要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如证实病人为KIT外显子11突变,可给予标准剂量IM治疗;而KIT外显子9突变,则应给予高剂量IM治疗;对于PDGFRA基因DV等耐药突变类型等,则不应考虑术前治疗。

目前普遍认为术前应服用6个月的IM,并于术前1周左右停用,待药物不良反应消退后手术。术后当病人恢复进食且身体能耐受即可恢复IM治疗。术后辅助治疗的时限目前没有统一意见。笔者认为,接受过术前辅助治疗的病人,可暂按高危GIST处理,完成3年的IM辅助治疗。

对于术前新辅助治疗过程中进展的病人,应仔细评估病人新发病灶的可切除性,如仍有手术机会,应及时停药并手术,如已无手术机会,则应按照复发或转移病人进行二线治疗。

3进展期GIST的治疗

3.1靶向药物治疗对于进展期(转移、复发、不可切除等)GIST来说,IM是标准的一线治疗选择。通常起始剂量mg/d对KIT外显子11突变病人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对IM敏感性较差的KIT外显子9突变病人可增加至mg/d(我国指南建议为mg/d)。随着时间推移,耐药、进展等事件可能相继发生,除了加大剂量,还可考虑更换二线药物舒尼替尼、三线药物瑞格非尼等继续治疗,可以改善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

3.2手术治疗在进展期GIST综合治疗中的意义

对于进展期GIST是否仍需要联合手术治疗,需要分具体情况考虑。假如病人在IM治疗后病灶缩小、具备完全切除的可能性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所有病灶;医院完成,也是目前惟一一项前瞻性对照试验比较复发转移性GIST单纯IM治疗与IM联合手术治疗的结果显示,在IM治疗有效的情况下,联合外科手术,尽可能切除转移肿瘤较单纯接受IM治疗的病人生存获益更明显,尽管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如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局限性进展,在进展病灶具备可切除性、手术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切除进展病灶及部分稳定病灶,减少肿瘤负荷;而对于广泛进展出现外科合并症,例如保守治疗无效的消化道或腹腔大出血、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完全梗阻等,也可慎重评估病人综合情况后,选择性地行姑息手术以改善生活质量。

3.3其他治疗GIST肝转移常见。局限性进展的肝转移病灶,特别是肿瘤直径3.5cm者,通过射频消融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局部控制;而广泛性进展的肝转移病人,肝动脉栓塞化疗(TALE)也是姑息治疗的补充手段。外照射治疗对于缓解症状(特别是骨转移)和部分局限性进展的选择性病例也有有效的报告。冷冻、放射性粒子介人对于特殊部位的复发性GIST有时也可以获得较好的局部控制。应该说,在靶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各学科的多种治疗途径,有机会让进展期GIST病人最大程度获益。

综上所述,GIST的诊疗并非由某个专科独认完成,而应该是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过程。建立多学科协作的诊疗制度,定期组织多学科病例讨论,形成稳定的治疗团队,能够快速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减少误诊,显著提高治疗效果。对于不同肿瘤分期的病人制定不同的诊疗策略,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合理、规范、高度个体化的GIST治疗,使病人最大程度获益。

(原文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何裕隆教授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在哪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yy/3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