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行巨大肝
本文作者为医院麻醉科陈东泰曾维安*,本文已发表在《麻醉学大查房》年第5期上。
1.病例摘要
患者男,44岁,cm,63kg。主因“肝癌介入术后1个月余”入院。查体:血压/77mmHg(1mmHg=0.kPa),心率59次/min,呼吸频率18次/min,心肺未见异常。
既往史:既往发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8年,1个月前开始接受恩替卡韦(博路定)抗病毒治疗,3岁和9岁时因肠梗阻曾接受2次手术治疗,8年前因“阑尾炎”行阑尾切除术,1个月前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arterialchemoembolization,TACE),否认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病史,否认输血史及药物过敏史,无吸烟、酗酒史。
辅助检查:丙氨酸转氨酶(ALT)45.5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86.1U/L,谷氨酰转肽酶(GGT).4U/L,肌酐(Cr)μmol/L。血常规、出凝血常规大致正常。上腹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平扫+增强提示,肝左叶有一巨大占位灶,约mm×73mm,边界不清,内见散在斑点状碘油沉积(图1),符合TACE术后影像特征。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肝癌切除术。
诊断:TACE术后。
2.麻醉管理
2.1术前评估
2.1.1实际麻醉术前评估
2.1.2术前评估分析
2.1.2.1术前肝储备功能评估
2.1.2.2术前准备
加强营养,积极改善营养状态
每日将摄入的热量控制在~cal以上,提高肝糖原储备,增加血浆蛋白,减少糖原异生以及蛋白质消耗,这有利于改善肝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加强支持治疗,合理应用护肝药物,提高肝储备功能
维持体液和酸碱平衡,保证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充足氧供。术前1周患者开始间断吸氧,可口服水飞蓟宾葡甲胺(益肝灵)、胃蛋白酶+胰酶+淀粉酶(多酶片),补充微量元素、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E等。
纠正凝血功能
对于存在明显贫血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术前应积极纠正凝血功能。
围术期血糖控制
围术期血糖控制极为重要。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可有效控制血糖,促进糖原、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有利于术后食欲恢复和切口愈合。术前空腹血糖控制在5.8~8.4mmol/L,尿糖以±~+和不超过++为宜。
2.2术中管理
2.2.1实际麻醉术中管理
2.2.1.1麻醉准备
2.2.1.2麻醉诱导
2.2.1.3麻醉维持
2.2.1.4麻醉监测项目
术中应进行常规监测,包括监测血压、心率、SpO2、心电图、体温、尿量等,同时监测CVP和有创动脉压,间断监测血气,了解血糖、电解质等情况,并观察血红蛋白(Hb)以及血细胞比容的变化,评估失血量;气体监测包括吸氧浓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吸入麻醉药最低肺泡有效浓度(MAC)等,其余监测项目包括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气道压等。
2.2.2术中麻醉管理分析
2.2.2.1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的应用
两个相关概念
中心静脉压:是反映右心房前负荷的指标,是临床观察血流动力学的重要指标之一,其受右心泵血功能、循环血容量及体循环静脉系统血管紧张度3个因素影响,测定CVP对了解有效循环血容量和右心功能有重要意义。CVP高低取决于心脏射血能力与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其由右心室充盈压、静脉内壁压、静脉收缩力和张力以及静脉毛细血管压4部分组成,可作为临床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的指标。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指在手术中使用相关麻醉技术或药物使CVP控制在5cmH2O(1cmH2O=0.kPa)以下,并维持收缩压90mmHg和适宜的心率,在不影响动脉血压和重要脏器灌注的前提下,以减少术中出血为主要目标的麻醉技术。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对机体的影响及在肝脏手术中的应用
由于肝血窦间隙压力与CVP直接相关,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限制流入肝脏的血流,进而使下腔静脉、肝静脉和肝血窦间隙的压力降低,这有利于减少术中失血量。在肝脏切除术期间,失血量与血管壁压力梯度和损伤血管直径成比例变化,较低的CVP可降低血管膨胀,这可减小血管壁的压差和半径,并且较低的肝脏血流灌注有利于肝门周围血管的塌陷,便于进行解剖和保护肝门周围的血管,还有利于对损伤的血管进行止血[3]。
随着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应用的逐步广泛和成熟,这方面的临床研究和报道也越来越多。有研究表明,术中采取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可有效减少肝叶切除术中的出血量,并可使围术期血糖和肝功能更稳定[4]。减少术中肝脏切除时的出血量,能够明显减少输血量和血浆用量,这有利于患者免疫能力的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和肿瘤复发的几率。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的实施
在临床上,实施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的方法包括液体控制、麻醉药物与降压药物联合应用、患者体位变换以及阻断下腔静脉等。
液体控制①肝脏切除前阶段:即从麻醉开始到肝实质切除之前,控制静脉补液速度在1mL·kg-1·h-1左右,以晶体液为主,维持尿量25mL/h,整个过程中维持CVP在2~4cmH2O。在此阶段,间断监测血气分析,注意乳酸水平等的变化,如果在该阶段,收缩压90mmHg或尿量低于25mL/h,即采取冲击疗法,输注~mL液体;如果出现大出血(出血量大于机体血液总量的25%),可以输入血液制品(全血、血浆、红细胞等)。②肝脏切除后阶段:即切除肿瘤后到创面止血完成时,输注晶体液和胶体液恢复血容量,以恢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根据Hb水平决定是否输注全血或红细胞。一般认为,对于合并冠心病或脑血管病变的患者,Hb水平应高于g/L;对于其他患者,Hb水平应高于80g/L。
麻醉药物与降压药物联合应用通过严格的液体限制和使用麻醉药,一般可使CVP控制在5cmH2O以下,但对于部分患者,仍需使用硝酸甘油来降低血压。为防止因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所致的肾功能障碍,在低中心静脉压期间持续泵入微量多巴胺,有助于维持液体平衡。多巴胺使用剂量为1μg·kg-1·min-1,在该剂量下,多巴胺能有效扩张肾血管,而且不会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患者体位变换在应用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技术中,常使患者处于垂头仰卧位(头低15°,特伦德伦伯体位),采用该体位有两个作用: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可抵消因手术操作引起的血容量减少,同时也弥补了因低中心静脉压而导致的低容量性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可增加肾小球滤过率,保护低中心静脉压期间患者的肾功能。
2.2.2.2肝门阻断时的管理
与外科医师沟通,间歇性阻断血流(即每次阻断10~15min,松开1~2min,反复2~3次)。在血管阻断时,可以使用血管升压药(如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平均动脉压介于50~75mmHg;同时密切观察血流阻断时间、阻断前后的CVP值以及术中尿量等变化。
2.2.2.3麻醉药对肝功能的影响
2.2.3本例患者的术中管理实践总结
2.3术后管理
2.3.1实际术后管理
2.3.2术后管理分析
(《麻醉学大查房》原创作品,未经书面授权,其他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好长春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yy/2913.html
- 上一篇文章: 雾化疗法与化学品爆炸密切相关的呼吸道烧伤
- 下一篇文章: 好孕科普胎记是福相,还是健康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