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片技巧之骨质的基本病变
本文为作者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一、骨质破坏病理:局部骨组织被病理组织所取代而造成骨组织缺失(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均缺失),可分为膨胀性骨质破坏,一般为良性;溶骨性骨质破坏,一般为恶性。
病因:炎症、肉芽肿、肿瘤或肿瘤样变
骨质破坏是骨关节最重要的征象
骨皮质正常:X-线、CT均为高密度
MRI:T1WI、T2WI均为低信号
骨皮质破坏:X-线、CT为低密度或者骨质缺损
MRI:T2WI为中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
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取代的骨组织缺失,可由病理组织本身直接使骨组织溶解消失,或病理组织引起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动亢进。
X线表现
局部骨质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或消失
骨松质早期破坏可为斑片状骨小梁缺损
骨皮质破坏可早期可表现为哈氏管扩大
骨质破坏到一定程度时,骨质大片缺失
膨胀性骨质破坏一般骨骼变形,骨皮质变薄,但尚连续。
溶骨性骨质破坏MRI:高信号的骨髓被异常信号取代,一般为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
二、骨质软化单位体积内骨有机成分正常而钙化不足(无机成分比有机成分少)
骨内钙盐含量降低,骨质结构变软变形
组织学检查显示未钙化的骨样组织增多
骨质软化的原因:
①维生素D缺乏,如营养不良
②肠道吸收功能减退,如腹泻
③肾排泄钙磷过多,如肾疾病
④体内的碱性磷酸酶活动减低
X线表现
与骨质疏松表现有相类似之处
骨密度低、皮质薄和骨小梁少
骨皮质等大量未钙化边缘模糊
骨质软化致承重骨常发生变形
见假骨折线(宽1~2mm透明线)
成人骨质软化:骨骼变形
三、骨质疏松单位体积内骨组织含量减少(有机和无机成份按同等比例减少)引起骨脆性增大,最终可导致骨折的一种疾病
病理改变为皮质变薄,小梁稀少、变细、萎缩
可有腰背痛、驼背、身高明显缩短及病理骨折
可分为:局限性(继发性)、弥漫性
原发性
性腺激素缺乏
钙摄入量过低
钙吸收有障碍
活动的量不够
继发性
①内分泌疾患:甲旁亢、性腺功能低等
②胃肠道疾患:胃次全切术后、阻黄等
③骨髓疾患:如患有多发性骨髓瘤等
④结缔组织疾患: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缺乏:如维生素C、D缺乏等
⑥先天或遗传性疾病:如Turner综合征
⑦血液疾患:如血友病、白血病等
⑧其他:如酗酒、长期肝素治疗等
膝关节结核、骨折内固定手术后
骨小梁减少、变细、骨皮质变薄,骨密度减低
椎体内结构消失、椎体变扁、其上下缘呈双凹状,并且常因轻微外伤而压缩呈楔形。
CT表现与X-线表现相似,但CT可定量测量
老年性骨质疏松,CT显示骨小梁稀疏,增粗,部分区域骨小梁消失
骨质疏松MRI表现:骨小梁减少、变细,骨髓腔和小梁间隙增宽,导致黄骨髓增多,MRI表现为T1WI、T2WI信号增高;皮质变薄,皮质内由于哈弗管扩大,也表现较高信号
影像学表现
X线:骨小梁减少、变细、骨皮质变薄,骨密度减低,椎体骨小梁栅栏状,椎体双凹变形或压缩骨折
CT与X-线大致相同
MRI:老年红骨髓少、黄骨髓多,骨髓T1和T2缩短,老年性骨质疏松者由于黄髓增多骨髓T1WI和T2WI上均为信号增高,皮质疏松则皮质可见较高信号区,炎症、肿瘤及骨折后疏松,呈长T1长T2信号。
诊断与鉴别诊断
1、骨质软化
为单位体积内骨结构钙化不足
骨小梁减少、变细,骨皮质变薄,边缘模糊不清
持重肢体弯曲,骨盆内收,先期钙化带模糊、消失
2、骨髓瘤
肿瘤多位于中轴骨和四肢骨近端等红骨髓集中区
尿中可有B-J蛋白,骨髓涂片可找到骨髓瘤细胞
有穿凿状、鼠咬状或蜂窝状骨破坏,伴病理骨折
3、转移瘤
椎体骨折多为一致性塌陷或变扁,能找到原发肿瘤
有椎体边缘或椎弓根骨质破坏,局部有软组织肿
四、骨质增生硬化定义:单位体积内骨量的增多,但并不意味着骨的无机成分比例增高。
病理:常由成骨活动增多或破骨活动减少所造成。可见骨皮质增厚,骨小梁增粗增多。
表现为骨密度增高,皮质增厚,骨小梁增多
CT显现与平片相似:骨密度增高,皮质增厚,小梁增粗增多
MRI:显示TWI、T2WI均为低信号
五、骨质坏死病理: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形成死骨的主要原因是血供中断
病因:骨内血管气栓、血栓、痉挛、狭窄等急性骨梗死
表现:死骨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增高
X-线及CT表现为局限性高密度,主要原因是死骨周围有新生骨形成。
MRI显示病灶形态不规则,成地图样改变。T1WI呈低至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在病灶周围见T1WI,T2WI均呈信号环行的硬化带。晚期T1WI/T2WEI均呈低信号,主要原因是纤维化和硬化。
投稿邮箱:gujinzw
.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权威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yf/8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骨髓纤维化的影像诊断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