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消毒引发的公共卫生
随东辉,魏建华
北京绿伞化学股份有限公司
21世纪以来,人类已经经历了7次国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别为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年的H1N1流感病毒疫情,年的野生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疫情,年的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年的巴西寨卡病毒疫情,年的刚果(金)埃博拉病毒疫情,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特别是面对新冠肺炎病毒的突然袭击,中国果断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采取了史上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和隔离措施,历时3个月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链条,对此从预防角度引发一些公共卫生方面的思考。
1及时有效控制传染源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将具有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根据传染病的传播方式、速度和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将其分为甲、乙、丙3类进行分类管理,目前共有40种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如表1所示。
表1国内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传染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空气传播、食物和水传播、接触传播、体液传播、粪口传播、虫媒传播、土壤传播、母婴传播、医源性传播等,不同的传染病传染途径各有不同。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需要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3个基本环节,采取措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环,即可有效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对传染病的预防主要集中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控制传染源要及时隔离传染源,防止传染到其他区域;同时展开病原体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实施分类社区防控策略,全面做好追踪管理工作。对传染病人需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对疑似病人应及时报告并尽早明确诊断;对密切接触者应接受检疫,检疫期限从最后接触之日至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检疫内容主要包括留验、医学观察、应急预防接种和药物预防等;对携带传染源的动物应彻底杀灭。
2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切断传播途径需要开展公共场所的人员监测和消毒措施,严格预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延长假期,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流动。对出现疫情的场所要及时进行封闭管理,根据病原体的特性和传播途径选择合适的消毒剂,由专业的消杀人员对场所进行全方位的消毒作业。
传染病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传播媒介物上的病原微生物,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阻止和控制传染的发生,其中以化学消毒剂为主。根据消毒因子的浓度(或强度)和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其分为4个作用水平的消毒方法。灭菌:可以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高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各种微生物,对细菌芽孢杀灭达到消毒效果的方法;中水平消毒法:可以杀灭和去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毒方法;低水平消毒法:只能杀灭细菌繁殖体(分枝杆菌除外)和亲脂病毒的消毒方法和通风换气、冲洗等机械除菌法。一般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如表2所示。
表2微生物对消毒因子的敏感性
目前研究发现:62%~71%乙醇、0.5%过氧化氢、0.1%次氯酸钠,1min内可有效灭活物体表面冠状病毒;异丙醇(70%~%)、戊二醛(0.5%~2.5%)、甲醛(0.7%~1%)、聚维酮碘(0.2%~7.5%)也有很好的灭活病毒效果;但0.05%~0.2%的苯扎氯铵、0.02%的氯己定葡萄糖酸盐灭活病毒效果欠佳。化学消毒剂对预防疫情的传播至关重要,合理的使用消毒剂能有效切断疫情的传播。
3国内外消杀产品的法规管理
3.1国外法规
在美国,物体表面及非人体使用消毒剂作为农药-抗菌杀虫剂由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按照《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及灭鼠剂法》进行管理,物体表面及非人体使用消毒剂中的有效成分需在EPA的推荐清单中,产品有效成分在清单中才能按照《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及灭鼠剂法》法规要求注册,注册成功才能合法销售。手部消毒剂由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按照《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中对OTC药品的管理要求进行注册管理,企业注册成功后才能合法销售。
欧盟将化学消毒剂归为生物杀灭剂范畴,由欧盟化学品管理局(ECHA)根据年通过的BPR法规(BiocidalProductRegulation,Regulation(EU)/)进行严格监管。生物杀灭剂产品必须通过ECHA授权后才能在欧盟境内销售或使用。生物杀灭剂产品中的活性物质必须在BPD附件IA或BPD附件I中,活性物质制造商或者进口商还必须在ECHA发布的“BPR合格供应商清单”中,且授权产品要按照/45/EC或CLP法规进行分类、包装和标识,特别是有关危险和预防的声明。
3.2国内法规
化学消毒剂在我国实行的是生产企业卫生许可、产品备案及监督管理制度。消毒产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消毒管理办法》、《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标准》、《消毒技术规范》、《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及其他相关国家标准和卫健委的有关文件。按照消毒产品的用途、使用对象的风险等级分为3类,第一类(较高风险等级)和第二类(中度风险等级)首次上市前需要自行或者委托第三方进行卫生安全评价,并对结果负责。产品获得卫生安全评价评价后需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备案凭证获得后才能上市销售。第三类(较低风险等级)实行常规管理。
4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世纪之前,人类唯一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就是采取切断传染源的措施,但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临床医学成为主要的应对疾病的策略和手段,对公共卫生缺乏足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yf/12131.html
- 上一篇文章: 一场由肺炎引发的全国性大规模网恋
- 下一篇文章: 编译由新冠肺炎引发的海外旅游大事件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