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种颅骨多发溶骨性病变影像表现,一网打



※※打造影像人自己的医学影像平台※※

◎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让知识成为一种内涵

◎让专业成为一种交流◎让我们成为一世朋友

※※※※※※※※※※※※※※※※※※※※※

前三个病例来源原文:《BrainandSpineImagingPatterns》

翻译:张隐笛

后六种有本平台整理于网络

多发性颅骨缺损

一、多发性骨髓瘤

多发性骨髓瘤的表现与转移性疾病一致,都表现为溶骨性改变。颅骨是除脊柱和肋骨第三好发部位。典型多发性骨髓瘤一般表现为多发圆形、边界清晰、几毫米直径大小、无硬化边的骨质缺损。下颌骨受累在第三例病例中可见到,这点对多发性骨髓瘤与转移瘤鉴别有帮助。

A1-A2T2WI横断位示多发性骨髓瘤所致颅骨内多发高信号灶

二、淋巴瘤

主要侵犯中枢骨骼(77%),四肢骨少见(23%),主要见于脊柱、骨盆、肋骨、股骨、胸骨,累及颅骨者罕见;病变以多骨多灶、多骨弥漫改变为主(65%),而单骨单灶少见(34%)。病灶大小不一,主灶横径较宽。溶骨改变达14%~25%,病灶边界不整齐,可见硬化边。以硬化为主达15%~45%,以往文献以象牙惟为其特征性改变:溶骨和硬化混合存在占41%~60%。

B1-B2增强示双侧颞骨、额骨及顶骨右份见多发性颅骨病变及与之相邻的硬脑膜强化肿块灶

三、移性病变

颅骨转移瘤主要来源于癌,原发癌源常见肺、乳腺、子宫、消化道、肾、肾上腺、肝和前列腺、甲状腺等器官。多为血行转移,少数可为淋巴转移。颅骨是晚期癌常见转移部位之一。也是晚期癌的临床表现之一,早期无症状,有时局部疼痛,随肿瘤增大,可在头部扪及半球形肿块。常常有原发肿瘤病史,溶骨性破坏时表现为骨质的缺损,无硬化边。

C1-C5左额及右顶部见一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病灶,增强横断位及冠状位示强化,DWI示病灶明显弥散受限

四、郎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原称组织细胞增生症X,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组织细胞增殖性疾患。传统分为三种临床类型,即莱特勒西韦综合征,(Litterer-Siwe病,简称L-S病),汉-薛-柯综合征,(Hand-Schuller-Christian病,简称H-S-C病)及骨嗜酸肉芽肿(eosinphilicgranulomaofbone,EGB)。多发生于5岁以内,病灶呈穿凿样骨质破坏,圆形或椭圆形,边缘较清晰,无硬化边,骨膜反应少见

五、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可见板障增厚(特别是内板)并有颗粒状脱钙表现,即所谓的“盐椒征”颅骨;内外板模糊不清,这是一个比较特异的征象

六、骨髓炎

骨可见多个大小不一虫蚀样破坏区,累及内外板。CT:显示多发不规则的骨质破坏,主要侵犯外板,呈虫蚀样外观。

下图:梅毒性骨髓炎

七、蛛网膜颗粒压迹

脑蛛网膜在硬脑膜构成的上矢状窦附近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硬脑膜窦内,称蛛网膜颗粒(arachnoidgranulations)。脑脊液通过这些颗粒渗入硬脑膜窦内,回流入静脉。上矢状窦与额顶、枕上区的静脉腔隙相通,腔隙大小各异,以顶区较大,大脑半球表浅静脉引入其内,蛛网膜颗粒伸入其中,并压迫颅内板形成蛛网膜颗粒压迹,偶尔可伸入板障,甚至累及外板,酷似骨质溶骨性病灶。蛛网膜颗粒压迹通常位于中线两侧20~30mm内,呈圆或卵圆形,脑静脉窦内蛛网膜颗粒对颅骨的压迹一般较轻,蛛网膜颗粒依以下顺序分布:上矢状窦、横窦、海绵窦、岩上窦和直窦。

八、静脉湖

板障静脉对颅骨形成压迹呈板障静脉沟,其交通吻合处扩大形成板障静脉池(湖)

九、顶骨孔

巨顶骨孔(GPF)又被称为增大的顶骨孔、对称性侧颅窗、扩大的顶骨孔、Catlinmarks和颅骨裂。GPF常常伴有大脑静脉和皮质异常,遗传综合症以及基因突变。GPF可以是孤立发生的,或者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突变常常导致GPF和颅缝早闭。缺损的颅盖骨可以通过骨移植或钛网覆盖修复以保护下方的脑组织免受创伤。

版权声明









































治疗白癜风最安全的方法
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hl/8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