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教你辨认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专家教你辨认特发性间质性肺炎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的鉴别诊断,仍是目前呼吸科医生常遇到的诊断困难之一。

来自瑞医院的PaoloSpagnolo医生等通过一个临床病例,分析了IPF在诊断方面的困难所在,并全面介绍了相干疾病临床、影象和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方面的相干知识,发表在近期的EurRespirRev杂志上。

IPF与UIP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最常见且具有致命性的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在放射学和/或病理学上,其主要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但是,UIP与IPF其实不相同,包括慢性过敏性肺炎、胶原血管性疾病、药物毒性、石棉镇静病、家族性特发性肺纤维化,和Hermansky-Pudlak综合征等在内的许多状态或疾病,都可致使UIP的产生(继发性UIP)。目前已知,与继发性UIP相比较,IPF(特发性UIP)患者通过及时公道的药物医治,可有效下降其肺功能下落速度并延缓其病情进展。因此,对IPF和其它继发性UIP进行准确的鉴别,具有极其重要的医治和预后意义。研究显示,大量的影象学和组织学线索,可有助于辨别IPF与其他继发性UIP样纤维化,而这常常需要借助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并需要具有广泛间质性肺疾病(ILD)专业知识的肺病专家、放射学专家和病理学家等共同参与。跨学科的讨论可以增进IPF的初期诊断,并使之得到更加及时的医治。这也正是版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日本呼吸学会/拉丁美洲胸科协会(ATS/ERS/JRS/ALAT)相干联合指南中极力强调的概念。临床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62岁因缓慢进展的气短、干咳近1年,于年6月到其低级保健医生处救治。患者还伴随疲劳、胃部炽热、和轻微的体重下降等。

患者曾接受抗生素、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短疗程的类固醇激素医治,但症状无明显改良。胸片示其存在双肺基底部为主的状浸润性改变,与肺间质疾病一致。

患者吸烟,60包-年。另外,年被诊断心房纤颤,并开始服用胺碘酮(毫克/天)。患者在前曾有近5年的鹦鹉接触史。

否认有明显的职业暴露、过敏、近期的国外旅行或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母亲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患者转至作者所在机构作进一步评估。胸部听诊显示,患者双肺基底部存在吸气末细湿罗音,其他临床检查无明显异常。患者否认有关节疼痛、僵硬或肿胀,也否认有雷诺氏现象或其它提示为结缔组织病(CTD)的症状。

肺功能检查显示,患者存在限制性通气障碍。其FVC为预计值的68%,并伴随中度的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减少(占预计值的42%)。

血液检查显示其CTD血清学(包括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核抗体滴度及其模式)、和过敏性肺炎(HP)抗体检测均为阴性。

胸部高分辨率CT(HRCT)显示其双侧胸膜下存在状异常,但没有牵拉性支气管扩张或蜂窝状改变,也没有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UIP)模式“不一致”的放射学特点。综合该患者的上述表现,提示患者符合疑似UIP类型(图1)。而根据目前的ATS/ERS/JRS/ALAT指南,对此类患者需作进一步的诊断评估。图1.影象学上疑似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表现。CT扫描显示以胸膜下和双肺底部散布为主的状异常,但没有蜂窝状改变。虽然该患者有IPF的可能(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但其诊断仍需要外科肺活检来证实。进一步的检查显示,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BAL)液内的总细胞数增多(个/μL),且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8%和7%;经支气管活检无特异性表现。随后,该患者又接受了外科肺活检(SLB),并提示其病变与UIP模式相一致(图2)。图2.a)开胸肺活检标本。显示存在与普通型间质性肺炎表现模式一致的、具有空间和时间异质性的纤维化性肺疾病(苏木精和伊红染色,40×);b)显示伴随胸膜下肺泡增大的蜂窝状改变,及其细支气管上皮化生、黏液栓构成、和轻度的慢性炎性浸润(苏木精-伊红染色,40×)。根据患者的临床、影象及病理资料,该患者被诊断为特发性肺纤维化(IPF),并开始了吡非尼酮医治及肺移植方面的评估。病例讨论F诊断挑战该病例凸显了人们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疑似的IPF患者时,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作为一种缘由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炎,IPF主要发生于老年人;而且其病变也仅限于患者的肺部。如果患者存在缘由不明的慢性劳力性呼吸困难,且年龄大于60岁(尤其是现正或既往吸烟者),则应警惕其为IPF的可能。而相比之下,IPF在那些年龄小于50岁的人群中相当罕见。

因此,当面对年轻的肺纤维化患者(尤其是女性患者)时,必须积极寻觅其是不是存在可致使肺纤维化的已知缘由,例如,那些全身性、或环境性的缘由。如上所述,IPF主要通过患者影象学和/或病理学上的UIP表现模式而定义。但包括CTD(主要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毒性、慢性HP、石棉,和Hermansky-Pudlak综合征等在内的其它一些缘由,也可致使其UIP样表现模式的产生。

因此,要诊断IPF必须先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明确患者是不是为目前已知缘由而至的继发性UIP。在目前的临床实践中,要对IPF做出准确的鉴别诊断存在很大困难,其诊断的金标准包括了多学科的评估指标,确诊也常常需要通过有丰富ILD方面经验的胸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及病理学家等的共同努力才能做出。另外,对那些存在影象学和组织病理学异常不一致(如HRCT不符合UIP,但SLB提示为UIP)的患者而言,综合诊断法具有更为重要的价值。F诊断延误缘由IPF最初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干咳等,常容易被忽视,或被归因于吸烟和年龄增加等。所以,许多此类患者都是在症状出现几个月后才开始怀疑为IPF。

而造成该病诊断被延误的其他常见缘由还包括患者不愿意接受有创性检查(因此妨碍了组织样本的获得)、一些基层医生对ILD的诊断经验不足等。有研究显示,与大学医院的医生相比较,社区医生更喜欢做出IPF的最后诊断,但其诊断有时其实不正确,这凸显了将疑似IPF患者转诊至专业诊疗中心的重要性。

将患者及时转诊至ILD专科中心,不但可以使其尽早进入恰当的医治机构,更有助于其取得进入相干临床试验、或进行肺移植评估的机会。另外,有研究发现,患者自呼吸困难出现至其首次在IPF专科诊所救治的时间越长,死亡风险越高。而且这类相关性与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3.排除已知肺纤维化病因对疑似IPF的患者而言,最常见的诊断困难是如何排除可致使患者肺纤维化的炎性疾病(主要是CTD和慢性HP)。而对本病例而言,类风湿关节炎的家族史、胺碘酮暴露史和鹦鹉接触史,都是需要仔细加以排除的病因。最近一项病例队列研究显示,基于年诊断标准初诊为IPF的受试者中,有近一半的患者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综合诊断,最后被诊断为慢性HP。虽然IPF与慢性HP有时候很难辨别。但辨别出IPF与HP具有重要的医治和预后方面的意义。由于免疫抑制剂医治对慢性HP通常是适合的(并需去除其已知的致敏原),但该疗法却可能与IPF患者死亡风险的增加相干。本病例的鉴别诊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应排除HP。虽然该患者有禽流感抗原暴露史(在出现症状前已停止接触近20年),应高度怀疑其存在HP。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实验室指标(血清抗体阳性或BAL液内淋巴细胞增多)、放射学指标(HRCT显示毛玻璃样阴影、模糊的小叶中心性小结节、马赛克样密度减低和空气潴留影及肺下野病变较少),或病理学指标(细支气管中心性加重的炎症、支气管周围纤维化、支气管上皮增生、出现肉芽肿或多核巨细胞),来支持其慢性HP的诊断。其次,需排除CTD而至的UIP。虽然ILD有时可以是CTD唯一的临床表现,但目前也没有临床、血清学或病理学方面的发现,提示该患者存在潜伏的系统性疾病。另外,IPF患者也可能有轻度的抗核抗体、和/或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学反应,也应注意。最后,应排除药物而至的ILD。虽然该患者有胺碘酮暴露史,但基于患者独特的影象学特点及BAL和病理表现,目前可以明确地排除这类可能。验证性SLB的时机在临床实践中,唯一少数疑似IPF的患者进行了SLB。造成这类现象的缘由,可能是出于对该操作相干风险与确诊收益的耽忧,也可能是由于大多数此类患者其实不愿意接受手术检查。另外,虽然由于手术技术的改进,SLB检查操作已更加安全,但此类患者常见的肺功能受损、机体氧代谢和功能状态不佳等,仍会增加其术后并发症的产生危险,这也妨碍了患者SLB的实施。目前认为,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年龄大于60岁的男性当前或既往吸烟者,出现难以解释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和不明缘由的肺纤维化),如果患者的HRCT检查给出了明确的诊断(HRCT上存在UIP表现,阳性预测价值很高),则不需要再对患者进行组织学方面的诊断验证。UIP患者胸部CT主要表现为:散布于外周和基底部肺组织的蜂窝状病变,并伴随牵拉性支气管扩张、不规则小叶间隔增厚和小磨玻璃样阴影等。有研究显示,当所有的这些特点都存在时,CT对UIP的诊断准确率可接近90%-%。而蜂窝状改变,则是其UIP诊断的最强预测因子。但这些典型的CT表现通常仅见于约一半的IPF患者。有许多研究评估了UIP患者临床/影象学诊断,包括病理资料的终究诊断之间的一致性水平,显示HRCT对UIP(经病理证实)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在能对CT表现作出精确解释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相比之下,不管能否对患者的HRCT表现作出准确的解释,都不能将HRCT用于排除UIP的诊断。所以,如果CT表现不能证实患者为肯定的UIP,就有必要通过SLB来明确其诊断。但是,假设患者为老年人,那末即便其HRCT上只有中度的纤维化(唯一状异常和牵引性支气管扩张,而没有蜂窝状改变),也几近可以%地肯定为IPF诊断(不需要SLB的验证)。最近,也有研究表明,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CT检查表现为“疑似UIP”时,也足以将患者诊断为IPF,而无需SLB验证。但这项研究已排除放射学提示为“可能为UIP,且SLB提示为其它诊断”的患者。其中主要是慢性HP和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这两种与IPF类似且很难鉴别的最常见病的患者。一些临床、实验室和影象学方面的检查结果,也可排除相干患者进行SLB检查的必要性。如对那些有大量石棉接触史,并存在胸膜斑块和典型CT表现的患者,即可不经活检而直接诊断其为石棉肺。明确的环境、职业或药物暴露史,提示人们应警惕患者为HP、尘肺或药物相干肺毒性反应的可能。一样,对那些具有肺纤维化表现,且临床和血清学特点提示其为某种潜伏性CTD的患者,也可不经肺活检而直接给出相干的诊断。另外,IPF极少在小于50岁的人群中产生,这一点或也可作为人们排除IPF诊断的线索之一。UIP鉴别诊断1.常见ILD的临床特点全面临床评估是ILD诊断的关键因素。包括对患者主诉的仔细分析,对病史及多系统回顾的全面理解,对患者既往病史、用药史、社会经历、家庭和职业史的全面审查,对其有没有相干潜伏环境风险因素暴露史的重点了解等。一样,仔细的体格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1)IPF的临床特点几近所有IPF患者救治时的主诉都是缓慢渐进性的劳力性呼吸困难,并常伴随慢性咳嗽。该病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从症状出现至其取得诊断的平均时间为24个月。

胸部听诊可发现,大多数IPF患者的双肺基底部存在吸气末细湿罗音。与其他ILD相比较,杵状指在IPF患者中更常见,其发生率大约介于40%-75%之间。(2)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类风湿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CTD,其在人群中的得病率接近1%。虽然该病的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3:1,但男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ILD发病率,却是女性患者的2倍。

根据确诊方法及诊断标准的不同,所报告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ILD得病率为5%-58%不等。吸烟和高滴度的类风湿因子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产生ILD的公认风险因素。在大多数情况下,此类患者的关节表现先于其ILD的产生,但大约10%-20%的患者也可能以肺间质异常为其特点性的表现。

最近的数据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ILD得病率随着其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如果此类患者的HRCT表现为UIP模式,其预后将会与IPF患者相当。类风湿关节炎相干ILD患者最常见的主诉为渐进性劳力性呼吸困难(其初期可能会被患者的关节受累和残疾症状所掩盖)和干咳。而晚期患者在体检时也可发现杵状指与velcro-like音。从临床的角度来看,年轻、关节或皮肤受累,和血清学异常等,是此类ILD与IPF的主要鉴别点。(3)HP的临床特点HP也被称为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是一种弥漫性的实质性肺疾病。其主要是由于敏感个体对吸入性过敏原(主要是有机物)的异常免疫反应所引发。HP的得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有很大的差异,主要与疾病的定义、诊断方法、抗原暴露的类型与强度、当地的农业和工业习惯,和患者本身的风险因素等有关。另外,该病常常被漏诊或误诊,所以其确切的发病率很难肯定。一些研究显示,与相同暴露风险下的对比组相比较,HP患者的吸烟率较低。而且吸烟仿佛可以通过抑制巨噬细胞活化、淋巴细胞增殖,和抑制T细胞功能等机制,延缓HP患者的病情进展。慢性HP的病发常常较为藏匿,其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活动时气急、咳嗽、疲劳、乏力、及体重减轻等。查体可发现患者双肺底部可闻及爆裂音,但杵状指仅见于20%-50%的此类患者。与其他慢性纤维化性间质性肺病相比较,慢性HP一个很独特的体征,是其存在由共存的毛细支气管炎而至的吸气性哮鸣音。患者的肺功能检查通常显示为限制性通气不足和气体交换受损。而此类患者如果在肺活检或HRCT检查时表现为UIP模式,则其预后将与IPF患者相当。诊断HP,需符合以下条件:①有经过证实或疑似的抗原暴露,和与该抗原暴露相干的症状;②有过敏的证据(如BAL液中的血清抗体或淋巴细胞增多);③有与该病相一致的胸片、HRCT异常(可有或无限制性通气和气体交换障碍)。而血清沉淀抗体实验对该病多种常见致病抗原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低,因此,其阳性结果虽有助于HP的诊断,但阴性结果则无助于诊断。慢性HP的诊断有时可能相当困难,特别是在经过详细的临床病史询问,仍不能显示出患者的抗原暴露与其病发之间存在时间关联时,更是如此。(4)胺碘酮肺毒性的临床特点胺碘酮是一种常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医治的含碘制剂。这类药物有较多的副作用,而通过直接(细胞毒性)或间接(免疫介导)机制所致使的肺毒性,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种。

胺碘酮肺毒性(APT)指一类具有多种不同临床、影象学和病理学肺部受累表现模式,且其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也各不相同的药源性ILD疾病。虽然APT可以在患者开始胺碘酮医治后的任何时间产生,但目前认为,那些逐日剂量为毫克,疗程超过2个月;或服用低剂量(例如每天mg),而疗程超过2年的个体,具有最大的病发风险。男性用药者的APT发生率较高,且其会随着用药者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预先存在的肺部疾病、心胸外科手术,和高浓度氧暴露史等,仿佛可增加用药者的APT病发风险。APT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进行性的气促、干咳、乏力、发热等,偶尔还会有亚急性发作的胸膜炎性胸痛。轻症患者多无明显异常体征;但重症患者在查体时,肺部可闻及弥漫性的爆裂音,并可有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的表现。此类患者的肺功能检查,通常显示为限制性通气障碍模式,并伴随DLCO的减少。极少数患者还可表现为明显的急性呼吸衰竭,并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典型影象学表现。肺间质纤维化可见于约5%-10%的该病患者,而且其可能会发生于典型胺碘酮性肺炎出现之前。任何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如果出现新发或恶化的呼吸道症状,和/或胸片上出现新发的浸润灶,均应疑及APT的可能,但此类患者很少需经开胸肺活检来证实其诊断。鉴于APT患者常常伴随心、肺功能受损,且胸部手术后容易出现APT恶化的趋势,所以,其开胸肺活检仅应限于那些经过仔细选择的病例。2.常见ILD的影象学特点由于CT诊断精确度的提高,目前已有相当比例的IPF诊断,可以基于患者的临床和影象学资料来作出,而不需要经手术活检来证实。但使人遗憾的是,只有约半数的IPF患者,可以获得放射学上肯定的UIP诊断。

这主要与患者影象学上的蜂窝状病变较难辨认有关,而蜂窝状病变正是UIP的影象学特点。事实上,包括囊肿或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等在内的影象学异常,都可能被毛病地解释为蜂窝状病变。鉴于多种疾病在HRCT上都可能表现出与UIP类似的影象学表现,所以,放射科医生应坚持昭示其影象诊断的置信水平,并使用所有可用的方法(如多维重建、与以往的检查相比较等),来辨别患者的蜂窝状病变、牵引性支气管扩张或支气管扩张及其胸膜下间隔旁肺气肿等。遇到在CT上以“可能的UIP”表现为特点的患者一定要进行仔细甄别,由于这类患者有可能是纤维化性NSIP或慢性HP,而不是IPF。尽管状病变在纤维化性NSIP患者的外周肺野中也可见到,但其在该病患者的胸膜下区相对少见,即是该病不容忽视的一个影象学鉴别特点。另外,虽然慢性HP患者也可出现胸膜下的斑片状状病变,但其这类病变通常以中、上肺野更多见(图3),也是其一个重要的鉴别点。HP患者常见的其他影象学附加特点还包括肺小叶区域的密度减低(提示空气滞留)和小叶中心性结节等。图3.慢性HP的CT扫描图象,显示广泛的状和磨玻璃样阴影。左肺下叶尖段还存在牵引性支气管扩张。左肺裂因潜伏的纤维化而分离。虽然这些异常也可以见于吸烟的IPF患者(分别提示缩窄性细支气管炎和呼吸性细支气管炎),但足够多的这些附加特点,也是将患者诊断为慢性HP的很好根据。SILVA等评估了使用HRCT从IPF和NSIP患者中区分出HP的准确性。结果发现,有80%的慢性HP患者存在肺小叶区域的密度减低;而这1特点在IPF和NSIP患者中的存在比例,分别只有43%和34%。一样,慢性HP患者出现小叶中心性结节的比例为56%,也明显多于IPF的15%和NSIP的14%。薄壁囊肿在上述3种疾病中的出现比例则顺次为39%、0%、和12%。提示这些特点对鉴别HP有重要意义。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与慢性HP患者相比较,IPF患者更容易出现肺基底部的蜂窝状改变及纤维化(52%vs11%),但蜂窝状病变在慢性HP和IPF患者中的出现频率基本类似(64%vs67%)。CT上的的UIP表现模式也可能见于CTD患者,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TOKURA等曾报导,与IPF患者相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相干的ILD患者在行呼气CT扫描时,出现空气滞留征象的频率更高。而这可能是此类患者同时存有气道疾病的反应。但是,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也可能观察到事实上与IPF患者完全一致的影象学UIP表现模式,如模糊的小叶中心性结节、磨玻璃样影;或支气管与细支气管管壁增厚,并伴不同程度的肺密度减低等。这在那些无气道异常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更是如此。相比之下,肺气肿在类风湿关节炎相干ILD及IPF患者中,也都可以见到。例如,最近一项研究显示,肺气肿在IPF、及吸烟且得了类风湿关节炎相干ILD患者中的出现率,分别为35%(66/例)、和48%(22/46例),提示吸烟与这两种疾病之间可能存在病理学方面的联系。药物性肺疾病在CT上的异常表现,则是其潜伏组织病理学的真实写照,这些CT异常及病理可包括弥漫性肺泡损伤、NSIP、机化性肺炎、嗜酸细胞性肺炎和肺出血等。相比之下,影象学上的UIP表现在药物性肺疾病中较为少见。胺碘酮而至的肺纤维化,在CT上一般表现为与纤维化性NSIP一致的、以肺基底部为主的间质及小叶周围状影,和区域性的磨玻璃影;但有时也可见到肺结构变形和蜂窝状改变等表现。目前认为,在适当的临床背景下,如果认为患者CT上的高密度肺浸润影是由所用含碘药物的特性及其较长的半衰期而至时,则基本上可以凭仗CT表现而将其诊断为胺碘酮而至的ILD。3.组织学UIP表现活检组织的UIP表现一直是IPF诊断时的关键因素。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人们对组织学诊断的局限性已有了更好的认识。而当组织标本的收集存在误差,或病理学家对标本有不同的诊断结果时,其这类局限性就更加明显。例如,UIP患者的肺部常常会存在纤维化性NSIP的区域,如果医生在此毛病的区域内进行了标本收集,那末病理学家极可能会得出NSIP这样一个毛病的组织学诊断。但在事实上,该患者的预后将取决于其非标本收集区的UIP,而不是上述组织学上的NSIP。当病理学家要对来自纤维化性ILD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评估时,其主要任务应是从多种类似的病理表现模式中,辨别出UIP表现模式。而一旦辨认出UIP模式,其第二个目标就应该是,帮助临床医生从继发于可能缘由或全身性疾病的继发性UIP中,辨别出那些特发性的UIP,也就是IPF。虽然UIP的组织学表现模式具有一些关键性的表现特点,但多种“继发性”UIP,也可以出现与“特发性”UIP/IPF相同的组织学表现。所以,对这些患者而言,其鉴别诊断主要应基于相干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结合其组织学表现来进行。BAL在IPF鉴别诊断中的作用大多数ILD患者的BAL液检查结果都无明显的特异性。单凭该项检验也不足以为患者确立一个可靠的诊断。但是,当把BAL液细胞分析结果,与患者的临床及HRCT表现综合起来斟酌时,就能帮助医生缩小鉴别诊断范围,并使患者免于开胸肺活检。有研究显示,在HRCT表现为UIP模式的患者中,有高达8%的BAL检查结果可提示患者为IPF之外的其他诊断。IPF患者BAL液的典型的特点是其嗜中性粒细胞计数中度增加(占总细胞数的10%-30%),可伴或不伴嗜酸性粒细胞数增加。一般来说,患者BAL液内的嗜中性粒细胞数是其嗜酸性粒细胞数的2倍左右。而在所有的IPF患者中,BAL液显示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加的比例,分别为70%-90%、和40%-60%。另外,约30%的患者显示其淋巴细胞计数有中度的升高。但是,IPF患者的BAL液多不会出现单独的淋巴细胞明显增加。所以,在遇到这样的患者时,需注意排除那些与BAL液内淋巴细胞增多相干的其他疾病。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BAL液检查结果具有很大的变异性,且缺少特异性。整体来讲,淋巴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增加在这类患者都可以看到。但与非系统性硬化症相比较,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BAL液内出现淋巴细胞增多的特点仿佛更加突出。在所有的间质性肺病中,HP患者BAL液内的总细胞数是最高的。其细胞总数常处于很高的水平(>2千万/毫升BAL),且淋巴细胞的比例多在50%以上。对那些在影象学方面表现为纤维化性UIP或NSIP的慢性HP而言,其BAL液中淋巴细胞的增加可能不太明显。而相比之下,一些无症状致敏个体的BAL液也可能存在淋巴细胞增加现象。HP患者BAL液中活化的T细胞数量也有增加,但其CD4/CD8比值则可以下降、增加、或正常。与急性或亚急性HP患者相比较,慢性HP患者的这1比值通常较高。另外,HP患者的BAL液中常可见到肺泡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而在那些最近有相干抗原暴露患者的BAL液中,还有可能见到浆细胞。在HP急性发作期间,患者的BAL液嗜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有1过性增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患者BAL液的细胞计数正常,或表现为孤立的嗜中性粒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则基本可排除其HP的可能。许多药物都可通过其毒性作用或免疫介导机制,致使用药者出现相干的肺间质反应。而在此类患者的BAL液中,常能看到包括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或混合性炎性细胞等在内的各种类型肺泡炎,和弥漫性肺泡出血的表现。而以CD8+T细胞为主的淋巴细胞性肺泡炎,则是其最常见的炎症模式。BAL液中出现胞浆内出现细小空泡状泡沫的肺泡巨噬细胞,是APT患者的重要特点。这类泡沫状巨噬细胞的出现,提示患者有胺碘酮暴露,但其未必是胺碘酮的毒性反应。

另外,这类细胞也可见于HP、机化性肺炎患者,和那些无ILD临床表现者的BAL液中。一般认为,泡沫状肺泡巨噬细胞的缺失,可基本排除患者为APT的可能。但BAL检查正常,则不能排除其APT诊断。结语在面对ILD患者时,临床医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辨认出那些UIP病例,并辨别其是IPF还是继发性UIP。虽然根据目前的定义,UIP表现是IPF在影象学和病理学方面的主要特征,但在事实上,类似的UIP表现,也可见于其他的一些疾病(主要CTD和慢性HP)。

由于IPF与这些疾病在病发机制、医治方法、对医治的反应及其预后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对这些相干疾病做出正确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目前认为,专家评估多能为此类患者的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线索。但正如本文前述的病例一样,由于相干患者可能有多种的混杂因素共存,所以,要在临床实践中准确辨认出真正的IPF,有时仍颇具挑战性。而联合相干专家对患者的临床、影象和病理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常常是处理此类患者最为重要且最为有用的方法。













































昆明儿童白癜风
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hl/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