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新生院士从新冠肺炎防治,思考中药发
(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
文/蒲公英整理
题记:深圳BT(生物技术)产业领袖峰会已经于11月18日胜利闭幕,中国工程院院士姚新生做了主题为《从新冠肺炎防治过程,思考中药发展的战略》的演讲,笔者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截取部分内容,与各位分享。大家都知道,这次新冠肺炎是突然来袭,给中医药学和西医要学创造了同台合作、相互竞争、相互学习的局面,这是从来没有过的。过去在传染病领域基本上中医药没有发言权,也不让中医药人员参加,像非典就是典型,初期中医药没有介入,只用西医药治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来得很突然,中央规定中西并举,以人为上,把人先抢救过来。
在这次新冠肺炎的不同阶段,中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治疗方案里面提出的“三方三药”,三药就是上面三个批准的药,三方就是三个复方,因为中医治病很少采用单味药治病的。这个复方基本是在麻杏石甘汤的基础上转化而来的。
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让中华文明瑰宝惠及世界,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就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这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暴露出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公共卫生体系等方面存在的一些短板,尽管我们控制得比较好,在全世界来讲我们是样板,但是我们要想新冠肺炎还有第二波、第三波。而且新冠肺炎给我们启发,现在病毒性疾病非常厉害,我们一定要有战略意识、要有战略底线思维。
为了适应这样的要求,科技部最近在“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专门拨出来一部分钱,-年拿出万元用于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关键技术及经典名方作用的研究。为了推进中药复方制剂作为上市药品的研究工作,国家药监局对中药注册法规做了重大修改与创新。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有效性是新药的灵魂。这里补充一句,安全性是新药存在的依据,光是有效没有安全是不行的。注册分类更科学,把原来的注册分类改了。同时审评重心向后移,要全程做质量监控。而且人用的经验被重视,但最后还是要靠循证医学。经典名方药落地,这次很多中医开出的方子不是针对某个靶标的,而是针对这种症候,所以症候新药要落地。
因历史发展阶段,地区及国情不同,作为上市商品药品的组成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形式。
第一种形式大家都很熟悉,纯化合物,天然的也好,或者人工合成的也好,这在美国等西方医学主流社会及全球公认。典型的事例比如阿司匹林、青蒿素和阿维菌素。
第二种形式来自单一中药或植物药的提取物(混合物形式),最典型的就是银杏叶提取物,美国从年开始承认中药混合物可以作为药品。
第三种是来自于复方中药制剂的提取物,这就是多种中药或者植物药的混合物,这个主要是在中国,以及源自中国的日本汉方药。这点欧美等国家现在不承认,但是这块非常重要,要靠我们中国人自己研究,制定规则、制定标准,把这个问题解决。
作为经验医学,传统中医药学是经验医学,古老的民族和国家都拥有自己的传统医学,这些古老的国家和民族发展这么多年还能够在世界上存在,传统医学起到了重要的贡献。为什么说它是经验医学呢?这里以《唐本草》作为例子,这里面讲得很清楚,是以身试药,日积月累,等到有文字记载以后传承下来,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经验医学就存在着与生俱来的缺陷和毛病,这个我们必须要正视。最重要的是多数产品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记载还停留在经验医学的阶段,缺乏采用循证医学原则(双盲对照,随机分组,多点观察)提供的现代临床试验数据和结果。中医药,特别是中药方剂缺乏这样的工作。第二个是作用机理和作用物质等科学内涵不够清晰。第三个是现有质量监控标准和监控方法难以确保作为上市药物必须具备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的质量要求。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不仅不能保证国人对疾病防治的需求,当然也更难做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我们知道中国天然药物,收集中药材的经典名著,最早的是《神农本草经》,后面逐步增多,年编写的《中药大辞典》收载了种。最经典的是《神农本草经》对收藏的种进行了分类,分为上药、中药、下药。治病的药多毒不可久服,这是指药材,不是指复方制剂。真正提出方剂的概念是张仲景,张仲景是医圣,他提出的方是经典方,也叫圣方、祖方,然后在他的基础上又发明了很多方剂。经验方和经典方完全是两个概念,这个要注意区分开来。
中国传统医药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国际交往不断向日本等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扩展。日本的主流医学是汉方医学,是来自于中国的。日本厚生省的官员就讲,他说在东亚地区有三种传统医学流派,包括中药、韩医药和日本医学,这三个传统医学流派都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中医药学,经过一千年左右分别发展成这三个。汉方药是混合用药,选择多种中药药材,组方用药,怎么组?根据中医的理论。我们国内常常认为把中药材单独煎煮做成颗粒,然后进行投药,这是错误的,但是错误的东西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纠正。一些利益相关企业就支持,而且说单味配方颗粒就是日本传来的,这是缺乏了解。
与作为原料的中药材不同,方剂兼顾了有效性与安全性两个要素,凝聚了中国传统医药文化的精髓,寄托着人类防治疾病的期望。中国药典收载用来治病的药品也是方剂。中国临床实践经验证明,传统中医药特别适合治疗下列疑难病症,各种慢性疾病、老年性、流行性疾病,现在进入老龄社会,这恰恰是中医药发挥特长的地方,还有妇科、大病初愈和儿童相关的疾病。
为什么传统中医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还有很长的路程?因为不管原来药品是什么形式,是单一植物的混合物,还是中药复方,都需要满足有效性、安全性、稳定性、可控性、新颖性,不具备这些条件是走不出国门也走向不了世界的,就算在我们国内也不会批准,这点请大家千万不要误会。
我们自己需要转变观念,要清醒认识今后无论药品是什么形式,要想上市销售,真正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第一必须按照国际共识,通过科学研究达到下列基本条件。我特别希望我们医药企业做事情要实实在在一些,因为这样才是真正做事。
第二个是按照中央提出来的受正创新的理念和研究思路,要文化自信,更要坚持科技创新引领企业发展,人才是关键的理念永不动摇。
第三个是要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首先确认选用的方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广大病患人群是不是具有普遍适用性。现在很多生产中药的企业都到美国注册,干吗呢?到美国去做临床试验,让美国人承认,这要花很多钱。在中国也是可以做的,我再次呼吁国家药监局要重视这个问题,我们在中国可以组成一个委员会,临床试验研究的审查委员会,同时成立一本杂志,在这个委员会里面通过的在外文杂志发表。刚开始为了提高委员会的公信力,可以吸收美国和日本FDA的官员来参加,这个很有必要。当然我们力求尽可能阐明成分与靶点的互作关系。这个做起来很难,但是必须要做,这个做谁来投钱?光靠政府投钱行吗?不行的,企业要投入。最后要开展粤港澳多区域合作以及国际合作,我们是在湾区,湾区是科技创新走廊,湾区要加强区域合作。
我们很重视合作,十年前我就组织了国际合作团队,包括日本、香港、美国的,最近美国的郑永齐院士来信表示支持,我计划准备在湾区建设一个国际中药学合作研究中心,但这是希望,要有政府和企业的支持。
谢谢大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hl/11963.html
- 上一篇文章: 权威发布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药方来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