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新冠肺炎有3种传播途径



《乡医公社》,一个只为村医助力呐喊的平台!

如果您是一名村医,   

曾群指出,卫生防疫专家认为,新冠肺炎可确定有三种传播方式。

  

第一种是直接传播,是指患者喷嚏、咳嗽、说话的飞沫,呼出的气体近距离直接吸入导致的感染;

  

第二种是气溶胶传播,是指飞沫混合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吸入后导致感染;

  

第三种是接触传播,是指飞沫沉积在物品表面,接触污染手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粘膜,导致感染。

专家怎么看?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部主任、感染科主任医师沈银忠于8日晚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病毒一般是附着在飞沫上,理论上可能还可附着在气溶胶上,但新型冠状病毒是否可通过气溶胶传播以及在传播中到底有多大作用,这个还没有完全确定,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他表示,在日常生活中,公众很少会碰到气溶胶,但在抽水马桶使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气溶胶,“之前已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粪便中发现病毒,如果马桶水花喷溅,在冲刷粪便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水花高速旋转或摩擦,从而形成胶状、雾状的气溶胶,具有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但这只是理论上存在这种感染的可能,具体是否病毒可能通过这种传播途径,仍然需要进一步研究。”沈银忠表示,现实生活中普通老百姓无需过度担忧气溶胶传播,平时只要冲洗时用盖子盖住、定期消毒马桶、勤洗手,感染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什么叫气溶胶传播?哪些场景可能出现气溶胶传播?该如何防护?   

什么是气溶胶?

气溶胶是由固体或液体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在气体介质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大小为0.~微米,形象地说可以想象为悬浮在空气中的胶体“云雾”。而通俗地讲,为了区别于洁净空气,常使用含尘气体或污染气体来称呼气溶胶。

事实上,气溶胶可自然产生,比如云、雾、霾、飘在空中的灰尘,都是气溶胶。气溶胶也可以人工形成,比如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大飞沫很快落到地面或物体表面,微小飞沫可以在空气中悬浮一段时间,后者属于气溶胶。

正常人一个喷嚏下去,数以亿计的病毒被呼吸道强劲的压力喷射出来,大于微米的飞沫很快就落在1-3米的距离内,而气溶胶(图中红色云雾)却可以飘散在9-10米内的空气中,经历蒸发、干燥,慢慢蜕变为被上皮细胞包裹的冠状病毒微粒,这些弥漫着病毒的“雾气”如果达到足够高的浓度,是可以通过眼角膜等黏膜进入体内的。

那么,是不是有气溶胶的地方就存在感染风险?

有句著名的话是“抛开剂量谈毒性都是耍流氓”。

在实际生活中,暴露在外的病毒绝大部分都很快死亡,只有达到极高数量级的阈值,部分病毒才有机会“碰巧”由黏膜进入人体;同样,通过气溶胶的形式悬停在衣物、皮肤的病毒,只有极微小的比例能通过手部触摸进入眼口鼻。

 此外,一些医疗操作实施时,比如做气管插管、支气管镜、齿科操作时,也会产生气溶胶。

 

场景防护1:人与人接触与咳嗽者保持2米以上距离

  

疫情期间,并不能很容易识别直接接触的人是否带有新冠病毒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因此广东疾控相关指引提醒,减少和陌生人交谈,尤其是与咳嗽的陌生人保持一定距离(2米以上)。

  

尽量不串门、不聚集。如果必要前往人多密集的地方、乘坐交通工具时都要佩戴好口罩。减少接触交通工具的公共物品和部位。

  

勤洗手,或随身携带免洗消毒洗手液,特别在接触了公共场所物件后、吃饭和喝水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之前确保双手洁净。

提倡规范的“咳嗽礼仪”:外出时要佩戴口罩,当咳嗽或打喷嚏时,尽量避开人群,用纸巾、手绢或肘部变曲抬起捂住口鼻,防止唾液飞溅。使用后的纸巾不要随便乱扔,要放到垃圾桶里。之后要清洗双手或进行手消毒。

  

如果家里有医学观察家居隔离人员,条件允许的话尽量单独居住在通风良好的单人房间,帮其设置套有塑料袋并加盖的专用垃圾桶;生活用品实行专人专用,单独洗涤消毒处理;与家里其他人尽量避免近距离的接触(至少间隔1米以上距离),最好处于下风向;日常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4个小时或口罩潮湿后更换。

  

场景防护2:电梯里错峰乘坐+少打电话和谈笑

  

戴口罩,错峰乘坐,尽量避免与多名乘客同乘;

  

尽量减少在电梯内、电梯间使用手机、打电话或谈笑;

  

尽量不要用搭客电梯搬运物品;

  

携带卫生纸、手套或其他可隔绝物品,按电梯按钮后,物品要妥善处置。

  

避免用手去擦/摸口、鼻、眼,触摸电梯或公共物品后,及时洗手。

  

单位、小区物业应该在电梯按钮、广告牌等经常会被人触摸的地方贴膜,并隔1-2小时就要进行消毒、更换贴膜。

  

场景防护3:卫生间地漏每周消毒并加杯清水

  

家居防范气溶胶传播病毒,主要部位是各处地漏与卫生间马桶。比如有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腹痛和腹泻,检测发现病毒能够在粪便中检出,不能排除会出现冲厕所导致粪便颗粒气溶胶存在。

  

首先,家中各处地漏口,在非排水时,需要用盖子遮挡,每周一次将一杯清水(约mL)倒进排水口,然后倒入有效氯浓度2.5g/L的含氯消毒液10mL(一茶匙),30分钟后再倒入一杯清水,这样可让地漏弯头处存够水,起到隔绝作用。

  

卫生间要保持开窗通风,建议每天开窗通风3次,每次半小时以上。不能自然通风的可采用排气扇等机械通风。

  

家中有人出现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等症状时,可用消毒剂对卫生间物表、地面、马桶等进行消毒。高频接触物件或部位如门把手、洗手池台面、水龙头开关、洗手盆、坐便器、便池、马桶按钮等,每日至少消毒两次。

  

倡导良好的家居卫生习惯,使用无害化卫生厕所,不使用便桶等,减少污染物暴露和清洗时带来的风险。冲水时养成良好习惯,先盖上马桶盖再冲水,并及时使用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特定行业人员升级版防护

  

对于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医学观察场所工作人员、疑似和确诊病例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

  

对于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开展密切接触者调查时,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一次性手套,与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距离。开展疑似和确诊病例调查时,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防护面屏或护目镜、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等,对疑似和确诊病例也可考虑采取电话或视频方式流调。

  

对于标本采集人员、生物安全实验室工作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双层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或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防护面屏、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

  

对于环境清洁消毒人员、尸体处理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和长袖加厚橡胶手套、医用一次性防护服、KN95/N95及以上颗粒物防护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靴套、防水围裙或防水隔离衣等。环境清洁消毒人员使用动力送风过滤式呼吸器时,根据消毒剂种类选配尘毒组合的滤毒盒或滤毒罐,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针对这些传播途径,曾群呼吁广大社区居民,一定要注意防范聚集性疫情的发生,要提高家庭聚集性疫情防控意识。

居家防疫要做到“七个要”:

一要取消一切社会活动聚集,要劝阻重点疫区的亲朋好友推迟访沪计划;

二要常开窗,多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

三要做好日常家庭消毒:对门把手、桌椅、马桶坐垫等重点部位用75%乙醇或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

四要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用流动的水、肥皂或者洗手液来洗手,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肘弯曲遮掩口鼻;

五要避免空气和接触传播:家庭成员要避免接触可疑症状者身体分泌物,不要共用个人生活用品;就餐时,公筷分餐,快进食,少说话,相互交流不宜近,避免握手和拥抱,拱手微笑讲礼仪;

六要严格做好居家隔离:外来返沪人员要配合相关调查,准确报告实情、主动接受隔离;需要居家隔离、观察的,应尽量与家人分住所居住,条件有限的,要分房间居住,单间隔离,同屋居住的全部家庭成员都要带好口罩;

七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gdnfw.com/fyhl/11925.html